来源:冯老师 2018-05-18 09:28:12
冯老师是我大学时最喜欢的老师,被男同学们奉为精神父亲,至于女同学们么,我下课的时候都不敢问题,一是挤不进去,二是害怕被她们的眼神杀死。
老师是大射手,除了聪明、才华和幽默,身上的纯真、乐观和正直常常晃得我睁不开眼。摩羯可能需要花一辈子时间变回小孩,而他们生下来就是然后就停在那里了,因为赤子之心一直都在,所以既是小孩也是真正的大人。这是他的一篇演讲,标题是讲教育,实际是讲爱和我们自己,发在这里与重要意见的你们分享。
——赵
有人问,冯老师如果你有孩子,你会不会也有把小孩掐死这样的可能性?我说肯定没有。不是因为我有法律意识或是其他,只是我肯定对我孩子不会有那么高的期望。
现在父母普遍都有的那种对孩子的期望,我肯定没有。
为什么呢,是因为我父母从来就对我没什么期望。我记得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我父亲有几个客人来,我听他们问我父亲,说对俩孩子有什么期望,我父亲就说了一句,女儿嫁得出去,儿子不进监狱,完啦。
是不是因为我父亲特别会做父亲呢,不是,而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对孩子有期望也没用。我们都知道那个时候的教育表面上遵守两个原则,一个叫"红",一个叫"专",所谓"又红又专"。实际上,那时候一个人有没有前途,是看你够不够"红",而且往往是"专"的人会被套上"白专"的帽子,不管你红不红,只要你够"专",就有可能给你先套个白专的帽子。
于是,"专"在那个时代其实是被压制的一个东西,而"红"是什么呢?"红",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好","红"是一种忠诚,对某个领袖,某个组织的一种无限忠诚,所以只有这个东西他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
而对于我来说,我父亲恰恰不期望我"红",而"专"呢又没用,那怎么办呢,于是他不抱任何期望,你只要不进监狱就行。事实上也是,那个时候读书读得好,反而可能给你带来灾难,作为学生,功课好了,那不是件好事啊。弄不好就会当成白专的典型给你弄去批斗了,所以说"读书读好就有前途"在我们那个年代是不存在的,根本不存在这个事情。
最极端的就是发展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到文革的时候,这个"红"就是"左",越左越好,那"专"呢,最好的典型就是张铁生,工农兵考大学的时候他给交了一张白卷,于是,白卷就是对"白专"的否定,这样他就被录取啦。也就是说,你越没有文化,越不学习,我就越提倡。那你想,在这种背景下,父母怎么会对孩子有什么期望呢。
所以,我不会对我的孩子有多大期望,是因为我的父亲对我就没有期望,我就是在一个没有期望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我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即便今天我有孩子了,我也不会给他那么多期望,但是现实问题是,刚才很多搞教育的同志都讲到这个问题,高考问题。
高考的确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的孩子,我听了不知道多少了,说你如果考不上大学,你怎么跟"富二代"拼,你怎么跟"官二代"拼,你根本拼不过。你唯一还可能拼的,就是你如果考进大学,你可能还有希望。可是当80%的考生都可以被录取的时候,那就得考名校了,对吧。事实上我们大学也是,这个名校不光是什么小学进中学,中学进高中,高中进大学,都是择名校。
我们招研究生,不是211,不是985,一般不要。我们如果要引进教师,要招聘教师,第一个就看本科是哪个学校的,不管你博士是哪里读的。如果本科是211以外的,985以外的,对不起,根本不考虑,甚至连面试资格都不给你。所以,确确实实,我觉得刚才那个鲁校长讲的,它这个用人制度,选拔制度,是一种极其偷懒的外行管内行。因为管理者他并不知道这个学生好或不好,他要一个个的去甄别,他没有这个机器,于是只能用一个统一标准。985出来的,211出来的,就是好的,其他都不好。事实上哪是这么回事啊?
我们有时候碰到一些考生,挺好的,我就说,除了他,再985我都不要,我就是要他,看怎么办。破格一两个可以,但是面积一大就不行。而且破格录取你要负责任到底的,如果到时候毕不了业,那就是你的问题了。所以我们一般都不敢破格要985、211以外的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年轻人可以通过学习,至少通过考上大学选择自己的道路,至少有个奔头了,这比我们那个时候强得多了。我们那个时候,你不管干什么你都不能自己选择的,到最后国家把你安在哪个地方你就在哪个地方了,这个坑是安你这个萝卜的,就安你这个萝卜,通常这辈子就别动了。现在,孩子们毕竟还可以通过考大学去跟"富二代"拼、去跟"官二代"拼,但是这条路太窄了,他只有这一条路啊。哪怕"官二代"、"富二代"他不跟你拼高考,他出国了,你们自己拼自己都拼得要死。这为什么呢?
实际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这个社会结构调整的变化开始逐渐固定化了,逐渐凝固化了。这个凝固就使得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当年,韩寒不考大学还能混到现在这个样子。今天,谁敢试?没有一个敢试啦。如果说一个社会,能够向上流动的渠道只有一条,就是考大学,那么无论教育部门怎么改革,还是没有办法的,绝对没有办法的。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只有不考大学,也能过好的日子,这样我们这个高考指挥棒才会失效。这就需要社会结构的多元化,然后是社会流动渠道的多元化。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增大,或者讲是社会流动自由度的增大。那么反过来说,正是因为社会结构的固化使得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减少,使得那么多年轻人不得不在高考这条路上去拼,于是才会造成那么多家长的焦虑。
"赢在起跑线上"或者"输在起跑线上",鲁老师说,这个口号不对。我个人觉得对或不对都不重要,口号什么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对现实怎么办,怎么处理这个现实的问题。
"成长还是成功"这个命题,我们说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变成了一条不带成长的追求成功之路。也就是说,在成长的最早阶段,成长就被忽视了,只知道去追求成功。不注重孩子的成长,满脑子只有追求成功。这种成功的要求不是孩子自己的,而是他的父母,他的家庭,他的学校硬塞给他的,"你输不起"!
我觉得这个要比文化大革命那个时候说的"白专道路"更可怕。如果说对"又红又专"还可以做另外一种解释的话,我们需要对"红"有另外一种解释,从而跟"专"结合起来,做到"既红又专"。我觉得那个"红"是什么,就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或者说做一个知道礼义廉耻的人。
我记得我小时候我父亲基本上没有什么道德教育,但是有一句话我是终生记住的,到现在为止,在很多场合下我都会用它来检验自己,也很简单:"记住,不要让人讨厌你"。有时候,我在公共场合说话声音大了一点,我一看边上,人家用眼睛看我,哎哟你看,惹人讨厌了吧,这不对啦。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