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18-05-23 10:37:51
摘 要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事业处在一个飞速进步的阶段,新课改工作也不断深化,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全面展开。新形势下的教学倾向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根据自身多年经验就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略做阐述。
在全面推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不少教师在教学观念、方式等多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转变,课程教学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然而大多数学生仍然对课本、对教师依赖性较重,缺乏独立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则应当在深刻体会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从课堂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多样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教学是历来我们所关注的重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通过各种饱含趣味与新颖的教学手段必然更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在此基础上的学习必然事半功倍。
1.趣味故事
小学生作为一个发展初步阶段的群体,他们拥有好奇心强、爱听故事、多动好动等鲜明特点,将原本较为枯燥的数学知识与饱含趣味的小故事结合起来无疑是激发学习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这能够让小学生从心里上喜欢数学、接受数学,而避免出现小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如在“>”和“<”这一节内容的学习时,我们直接依照教材内容告知学生什么是大于号,什么是小于号显然难以让学生有较为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些故事引入教学内容:在一个古老的村落中有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分别叫做“大于号”、“小于号”,村中的人往往难以分清两个兄弟的区别,然后设计一些村中人帮助两兄弟区别开的情节,引导小学生也帮助村民门分清两兄弟。显然,相对于直接按照课本叙述来说,这样的引入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际操作
应对天性好动的小学生,没有什么比实际操作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何况饱含天性的他们更是拥有让人难以置信的极强动手操作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学生的好动固然会为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然而,在教师巧妙的利用之下,同样可以使其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佳武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天性好动的特点设置一些实际操作的简易动手情景,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亲身参与进来,继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与积极性,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得以思维的发散培养。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时,我引导学生亲自动手,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摆成任意的长方形,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各是多少?长、宽与面积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认真观察、仔细思考,进行不断的比较,进而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二、习惯培养,提升学习能力
习惯是一个人在一段时间之内逐渐培养而成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与学习能力的提升,更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小学生还处在一个各个方面均有待开发、培养的初级阶段,正是良好学习习惯建立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当予以充分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大致可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
1.认真审题、独立思考
儿童的思维具有极为鲜明的“不稳定性”,这也是这个年龄阶段所必然存在的,因此,在学习过程当中我们应当通过逐渐引导其集中注意力,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在应用题的解答过程当中,应当首先从题目出发,教学小学生如何寻找出题中的关键词,紧接着再由此展开分析,确定算法利用,从微小处逐渐引导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这亦有助于小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2.认真观察、深化理解
在对题目有了较为准确的分析之后,我们还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进一步深化他们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可以事先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同点、面、棱等多个角度进行观察,深入认识长方体特性,继而抽象成图形,牢记入脑海中。学生在观察过程当中,通过找比较、抓联系的过程不断深化对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区别,继而掌握数学知识。
三、结语
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是我们现今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向所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这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的需要,学生未来的需要。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