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芳草地国际学校网站 作者:家长帮整理 2018-05-23 14:43:57
芳草地国际学校坐落于朝阳区芳草地。据史料记载,该地区正式采用“芳草地”之名,始于民国年间。《北平地名典》认为:此地芳草茂盛,所以称之为芳草地。1956年,在这里为外交部的职工子弟开办了一所小学,以地命名,叫“芳草地小学”。这就是芳草地国际学校的前身。
“芳草”一词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被广为运用,承载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渴求。新中国建国之后,有很多名人居住于此,如赵树理、屠岸、唐湜和艾青等。源于此,芳草地乃是人才辈出之地,也是生命之地、和乐之地,育人于此,可谓地灵人杰。
建校同年,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把自己的第一个儿子送来北京,交给周总理,从此揭开了芳草地小学接收外籍学生入学的历史,使学校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开展涉外教育的学校。
一、建立国际部,在艰难中起步、发展、产生影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同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迅速增多。为了解决各国驻京外交官员的子女就学问题,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指示,要在北京建立一所国际小学,把这一光荣的使命,交给了芳草地小学,从此芳草地小学的大门,朝世界敞开。1973年3月,在外交部、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芳草地小学设立外国班,承担起规模招收外籍学生的任务。
规模接收外籍学生,在中国教育史上可以说是第一次,是一个创举。同时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摆在了芳草地后来人的面前。无可借鉴无可选择,必须不悔使命,不负重托,交出满意的答卷。
学校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国际教育的师资力量不够,急缺外事工作的干部。鉴于学校担负的特殊任务,所需教师均要从各区优质中学选调。在市区领导的直接关怀下,经过精挑细选,全市全区优秀教师被以调令的形式,选调到芳草地小学。各科精英教师汇聚芳草,为芳草地以后的发展打下来得天独厚的基础。
另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外国孩子听不懂中文,不会说中国话,而给外国孩子上课的老师,除了外语教师,大多数不懂外语,怎么给外国孩子上课?语文、数学还有音体美,如何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进行交流?几经摸索,学校形成共识“芳草地小学要凸显‘以我为主’的原则,外国班以汉语为母语作为教学语言,同用中国教材,同操中国语言。”这一原则为芳草国际化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期国内的外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这些问题解决后,学校深入研究国际教育方式方法,寻找最适合我国国情和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的教育教学内容。经过多年深入研究,学校在汉语和英语这两门学科的学习中,根据学生语言的程度进行分班,实行年级内、学校内走班制教学。在班级设置上,根据测试情况,首先以学生的数学程度为标准来确定学生的行政班级:即学生的数学程度是哪一年级的水平,就把学生编入这个年级的班中。学生在学校一天的学习生活,除了汉语和英语这两门语言学科之外,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所有的学校、班级活动,都以数学行政班为一个集体来进行。其次在课表的编排上,从一年级至六年级是完全一致的,即如果这节课一年级1班是汉语课,那么从一年级至六年级所有的1班就都是汉语课,这样的课表的设置为实行学校内走班制提供了可能与保障。通过走班制学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回顾芳草地小学国际部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发展历史,其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实践,记录了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艰难历程,也见证了新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坚定脚步,在共和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清晰难忘的足迹。在芳草园这片沃土中,外籍学生见证汉语教学的神奇,体验多元文化的融合,芳草园是各国儿童文化传播之桥,健康成长之地,文明进步之窗,和平友好之园。
改革开放后,学校招收外籍学生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迄今为止先后已有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以及港澳台同胞子女在此就读过。
二、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作为一所承担国际教育任务的学校,我们深谙中西文化的立足点是不同的:中国文化以家为单位,突出淡雅中庸,西方文化以人为单位,讲究个性凸现,中间冲突显而易见。面对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坚持开放的眼光,拥抱全球最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以践行国际理解教育为突破口,实施国际化教育。如何做到多元开放,集于大成,昨天我们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实践,且取得丰硕成果,今天、明天同样要立足于此,国际理解教育自然成为芳草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多年国际化办学基础上,学校从2005年开始吸纳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理念,与学校人文教育传统相融合,以《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研究》为课题进行研究,全面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
在实施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清晰的操作思路:在文化理解中学会共同生活,在共同生活中享受成长快乐。围绕这一思路,我们探索出了“四结合”的有效途径。
第一、国际理解教育与学科课堂学习有机结合:为有效学习而教。国际理解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教育,主要借助学科知识和技能学习得以落实。任何一种学科教育都是从学科视角对世界所做的理解和把握,呈现出一幅独特的世界图景,个体通过学习不同学科逐渐形成具有个体认知特点的世界拼图。我们通过以内容为切入点、以过程为切入点、以方法为切入点、以关系为切入点四种方式,因时制宜,因境制宜,因人制宜,找到适当的教育施力点。
第二、国际理解教育与开发校本课程有机结合:为文化理解而学。作为一所国际学校,外籍学生约占学校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为了让中外学生能够了解文化多样性,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的基本技能,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资源状况、教师特长和学生需要,开发了以“国际理解”价值观为核心的系列校本课程,有效地促进了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第三、国际理解教育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学会共同生活。学校充分利用学生和家长中存在的差异性文化资源,紧密结合时事,遵循“理解需要接触”的原则开展了时事教育、节日主题、饮食文化、体育文化、国粹交流等活动。几年来,一些活动不仅成为品牌,而且还进一步实现了品牌活动的常规化、系列化。此外,学校成立了几十个学生社团,包括管乐团、民乐团、棒球队、篮球队、独轮车队、测向组、文学社、京剧社等,为孩子提供深度文化交流的平台和发展创造个性的机会。通过学生间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帮助学生形成世界公民的意识。
第四、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有机结合:在行动中研究。经过多年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学校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而且也对国际理解教育进行了理性思考。近几年,学校还多次召开不同主题、不同层次的国际理解教育研讨会,扩大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群体和受益群,为学校国际理解教育可持续发展,为师资的培养和校本课程的开发都创造了条件。
2007年,北京教育学会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分会在芳草地国际学校的成立,将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和理性思考推向了更高水平。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全面提高了学生国际理解的认知与交往能力,形成了教师学术研究团队,丰富了办学理念,推进了学校国际化进程。近十年来,学校获得中国西部开发项目校、全国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校、北京教育管理创新先进校、朝阳区小学教育示范校等近百个荣誉称号,学校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0年获得北京市科研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学校获得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各大媒体均报道过学校办学成果。
三、整体构建国际化背景下芳草地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如何评价学校的办学特色?关键看育人,而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的着力点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特色发展。从西方教育史来看,人们把课程看作是教育运行的通道、跑道。我们认为,这个看法至今仍然是科学的,反映了课程的真谛。所以学校特色最终应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同样的课程内容,同样的实施方式,很难讲培养的学生会有什么不同。
众所周知,中国的学生崇尚读书、热爱集体、学习刻苦、理解水平高、逻辑思维强,但在知识面、视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在适应性、独立性、个性特点等方面,往往不占优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课程设置、实施欠科学是原因之一。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作为一所承担国际教育任务的学校,面对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我们坚持开放的眼光,拥抱全球最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整体构建课程体系。
芳草地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中,课程建设历经变革,不断创新。七十年代初期,体育课程改革成果享誉全国,八、九十年代中,学校致力优质学科建设,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学科中名师辈出,荣景甡、刘玉裘、戴明淑、高萍、彭香等名师盛名远播。2000年以来,学校承课程改革契机,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要特色,整体推进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全面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于2010年12月学校成功地召开了北京市三级课程建设现场会。
进入十二五,学校进一步巩固、深化和扩大学校课程改革实验成果,有效梳理芳草几十年课程建设经验,进一步明晰育人目标,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国际理解课程校本实践为主要思路,借鉴PYP课程理念,用“整合”和“拓展”的思想,构建科学与人文结合、中西文化结合、课内外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体现文化融合且充满活力的芳草课程体系,使芳草课程建设焕发勃勃生机(芳草地课程体系如下图)。
该课程体系有如下特点:
(1)突出育人导向。学校提出要以促进文化理解和儿童健全人格为目的,践行国际理解,提升生命质量,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这样的学生应该热爱祖国、友好中国;应该尊重包容、友好世界;应该自信乐群、充满活力;应该会学善用、充满好奇。课程构建以目标为导向,整体研究课程设置,把国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变为学校可操作的、体现学校发展特质的课程,突出尊重生命、尊重个性,尊重文化差异,通过回归生活,扩展视野,夯实学生的做人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切实通过课程实施达到育人目的。
(2)突出整合思想。“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是课改基本思想,“整合”也成为我校课程建构的重要指导思想。首先是学科整合:我们将国家课程的9大学科、地方课程()学科、校本课程77个科类整合到6大学科领域(道德、语言、数学、科学、健康、艺术)、6大主题探索(芳草地我们共同的家园、我爱北京我爱中国、我的祖国家乡在这里、我去过或想去的国家或地区、同眼看世界童心绘未来、善待地球共享地球)中。资源整合:学科资源整合,突出学科关联,以主题方式,开展跨学科学习;学校、社区、社会资源的整合,实现社区、社会资源教学化;人力资源的整合,学校或教师不再是独立的工作者,学生、家长、学科专家、社会贤达都成为合作者会利益相关者。学习方式整合:根据特定的学习内容、学生特点,来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如常规教学与虚拟班级的结合、网络学习与社会实践、书本学习的结合,学习方式多样且具实效。
(3)突出实践探究。自主探究。课程设计突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和实践,在努力将课改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中,一方面在课堂中贯彻自主探究的理念,另一方面立足于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变被动为主动,自主获得知识经验,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学校要努力拓展学生自主学习时空,根据主题探究的需要,开发和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的机会。
(4)突出国际化特色。学校自建校起,就蒙上了神秘的外事色彩。国际化是芳草教育的神圣使命。教育国际化要求我们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落实教育国际化,把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教育追求与教育探索体现和渗透到学校办学实际中,同时还必须使本民族文化主动辐射出去,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经验。当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汇聚到芳草地,带来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外国孩子对中国文化的渴求,中国孩子对外国文化的向往,都是课程开发的良好资源。我们开发以“地球”为主题的研究性课程,通过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现代信息素养,拓宽国际视野,促进每个芳草学生形成“热爱祖国、友好世界”“自信乐群,充满好奇”“善学乐思、充满活力”的特点。
芳草国际化教育一路走来,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曾给予学校高度的评价:“芳草地小学自成立之日起就同外交部有着亲密的关系,并发展成为一所特殊的国际校园。三十年来,从这里走出去的数千名各国学生已经把芳草地这个美丽的名字传到了世界各地。学校的这项特殊的工作也为祖国的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
2009年5月31日,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芳草地国际学校看望中外小朋友。胡总书记充满深情地对中外小学生们说,无论是中国小朋友,还是外国小朋友,你们都是世界未来的希望。中外小朋友要心连心、手拉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长大以后把世界建设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他衷心祝愿小朋友们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芳草寓意美好的前景,是的,芳草地国际学校亦如芳草以其自信自励、以其坚韧包容、以其开放大气,在首都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芳草地国际学校以地命名,芳草人深谙于心,会让这个地方更加闻名。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