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8-05-28 15:38:29
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细菌、病毒制品越来越多地用来防病治病,例如,利用病原菌或处理后丧失毒性的病原菌制成各种预防疾病的疫苗;大肠杆菌产生的冬酰胺酶,可用于治疗白血病。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细菌对人类确实有许多益处,甚至可以说,离开细菌,人类就难以生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有少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的危害也比较大,例如,腐生细菌能使食物腐败变质,不仅造成大量的损失浪费,而且往往由此引起人的食物中毒;为杀灭农作物的病原菌,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并且还会严重污染环境;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痢疾、伤寒、霍乱、白喉、破伤风等疾病,也都是由相应的细菌引起的;由某些病原菌引起的家畜、家禽的许多传染病一直是困扰养殖业的大敌。为此,我们要讲究卫生,尽量防止病原菌侵染人体、家畜、家禽和农作物。
病毒虽小,但它们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些对人类有益,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伙伴;有些对人类有害,对人类生存构成了威胁;有的虽然和人类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但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流中具有关键作用
如果没有病毒
病毒,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名字,总是与疾病和死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天花、埃博拉、艾滋病、疯牛病等等这些骇人听闻的病症都是因为某种病毒入侵的结果。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病毒是个十恶不赦的大恶魔。
然而病毒除了有祸害生灵的罪行,也有其独特的价值。病毒在人类的进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极大地帮助了哺乳动物和人类的生殖。
植物病毒对植物生长产生的危害作用是使植物的叶或花改变颜色。正是因为病毒的侵染,使花瓣上的原有颜色产生了花斑或条纹,使花色更加奇异、绚丽,起到对花卉的美化作用。
病毒所依赖的活细胞叫宿主,一般每种病毒都有特定的宿主。宿主养育了病毒,而病毒却“恩将仇报”,反过来危害宿主。昆虫病毒是以昆虫作为宿主,并在宿主种群中流行传播的一类病毒。利用昆虫病毒制成的昆虫病毒杀虫剂,是一种高效无毒的新型生物农药,具有杀虫效率高、作用专一、不伤农作物、药效持久、对人畜无毒、不产生抗性等优点,是化学农药理想的代用品。
病毒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曾经“试探”了各种各样的宿主。如果对方的“抗性”太强,它们便无法依附;如果对方的“抗性”太弱,便会被“斩尽杀绝”,导致宿主物种的消逝。就在这漫长而不断的“磨合”过程中,物种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协同进化关系,生态系统也平衡下来。然而,一旦一个新的、原本没有任何抵抗力的物种接触到陌生的病毒,因为没有抵抗力而无法控制病毒的大量繁衍,病毒种群便会大爆发,灾难也就出现了。
土壤中的细菌
土壤是细菌生存的天然场所: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自然界中,以土壤的含菌量(种类)最多,土壤素有“天然培养基”之称。土壤也是一切自然环境中细菌的总发源地,也是人类利用细菌的主要来源。在肥沃的土壤中,每克土壤含菌量达几十亿—几仟亿。
土壤中的细菌来源:一是动物体,二是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养菌和腐物寄生菌。
细菌在土壤各层分布不均:表面含菌量少;距表面10-20cm土壤含菌量最多。土层越深,菌数越少。
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另外还有真菌、螺旋体等绝在多数为非病原菌,对人和动植物是有益的,它们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参与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分解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固定大气中的氮,供给植物利用;土壤中可分离出许多能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仅有少数病原菌,它们来自人和动物体(粪、尿、痰、尸体等)。进入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容易死亡,但是一些抵抗力较强的能形成芽胞的细菌如破伤风杆菌、气性坏疽病原菌、肉毒杆菌、炭疽杆菌等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因此土壤与创伤及战伤
的厌氧性感染有很大关系,应严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感染。
6.生活中的真菌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力图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和了解真菌。通过活动1培养学生观察与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活动2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活动,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表达交流等过程,让学生们再次体验探究中的乐趣。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描述各种蘑菇的外部形态特征。
2.能通过多种渠道调查发现可食用真菌对人类健康的好处。
3.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正确观察并记录使食物发霉的真菌的形态特点。
4.能够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发霉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实验设计和结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2.能够有根据地说明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提出防止食物或衣物发霉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2.能描述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食品保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能大胆设计一种新颖的食品保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探究活动,感悟真菌特别是食用真菌的种类多样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