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文艺 作者:谢丽芳 2018-06-09 15:04:11
少儿美术教育,是当下美术界的热点。根据教育部近期相关规定,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唯独艺术特长没有被取消高考加分,全国53所高校的高水平艺术团仍然可以招收特长生。艺术教育学科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肯定。国家重视美育,不仅为少儿美术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正确认识少儿美术教育,避免走入功利主义误区,是值得反复讨论、深入思考的首要问题。
文化理解开启创意思维
立德树人作为国家教育政策,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开展艺术学科德育一体化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方面。其实,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一种表现,因其显著的情感效果和多样化的社会功能,一直被当作有效的教育手段。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活动中由审美所产生的身心愉悦,能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气质与胸怀,这种审美体验包含了人从生活、自然、万物中所获得的丰富情感和精神体验,绝不是靠单纯的技法训练所能得到的。作为世界观的重要组成,审美观奠定了人生生活选择的基础,并有助于审美主体进入一种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充满神奇魅力的人生境界。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何通过特定教育提升儿童艺术素养,让他们成为时代发展所需的具有幸福感的人,是新时代少儿美术教育的当然之责。
全面发展,是当前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核心,注重情感、自我价值、审美态度和以创造为主的少儿美术教育,应尊重儿童在艺术创造中的自我发动和自我表现,并不断向儿童提出要求形成新的刺激,促使儿童在学习中迅速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情境。
教化、育人是美育与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恰如蔡元培先生所言:“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少儿美术教育承担着开启儿童感知力、理解力与创造力,使其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并且守护着儿童的天真——只有保有天真,才会以一颗好奇之心去追寻有关这个世界的一切。在信息化时代,也只有不墨守成规、能创造性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才能顺应一次次教育和技术变革后迅速发展的社会。少儿美术教育的核心,便在于保护儿童原创精神的同时,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表现无疑与其在艺术教育中所形成的整体素质是一致的,其中既包含人文的情怀,又不失艺术的形态。也只有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才能作为美育的重要门类促进教育理想实现。
任何领域的活动都离不开创新,教育理念创新也同样重要。人类是一种具有美德的物种,在其原始本能中就有对审美和创造的渴求。但人的创造性思维是经后天认真思考、学习培养练就出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教育的内涵在不断扩展和深化,创意思维的培养理所当然地成为儿童艺术教育优先发展的目标任务。对儿童创意思维的培养,需要美术教育者具有宽阔的视野和胸怀,实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有机渗透和融合,使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形成合力,以促使孩子获得和积累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面对未来的能力。
虽然接受艺术教育的孩子未必都会成为艺术家,但他们将来都应该是具有审美能力的各个领域的设计者与建设者。因为作为一种文化理解的工具,艺术教育能帮助学生去了解民族、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多种艺术,其育人的过程乃是一个让孩子学会沟通、理解与个人实现的过程。
生命律动释放文化气息
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界业已形成共识。依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年龄界定为0—18岁。1—3岁为婴儿期,3—6岁为幼儿期,6—12岁为学龄初期,13—18岁从少年期过渡到青年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与他们不同年龄阶段的绘画行为与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许多学者都为此进行过认真的研究。
文字需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由上一代传播给下一代,但是画画却不然,基本上所有低龄儿童都拥有这种天赋。尽管儿童自发性绘画的起因尚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他们作画不是为了追求成人的承认,也不会只是为了简单的智力启蒙,否则就不会有世界各地基本相同的儿童绘画发展轨迹和那么相似的儿童涂鸦行为了。
儿童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和游戏方式。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少儿美术教育的研究者,我认为儿童的绘画是儿童早期生命的一种律动,是他们生命的需要。尽管儿童画得可能很简单,也不具备成人观念中“形”的概念,但一旦把它当作儿童心灵的投射,或是他们与外面世界的交流,是他们以积极自发的方式对周围环境和对自己的认知所做出的反应,那么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儿童和他们的绘画了。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