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乐学家长 作者:无敌妈妈帮 2018-06-22 11:33:11
然而,就在拿到十级证书的那天,她把证书交给妈妈:“你花了那么多钱,给我的任务完成了。你自己收着吧。”
妈妈惊愕不已,伤心不已,又不明就里。
她说出了埋藏在心里十几年的话:“本来我对钢琴挺有兴趣,但是你天天逼着我练琴,考证,活生生扼杀了我的兴趣。这么多年让我练琴、考证的唯一动力就是有一天完成任务,从此可以不再弹琴。现在,我不仅对弹琴没有兴趣了,甚至对音乐都没兴趣了。你逼着我学会了弹琴,却让我失去了整个音乐世界。”
母亲似懂非懂,还是硬着头皮说:“我是为你好,以后用得着。”
然而,十几年留在心中的阴影无法抹去,她这一生和钢琴注定已经无法再续前缘。
大部分家长在给孩子报艺术培训班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真的想好到底是为了什么:
大部分是为了让孩子学一门技术;
野心大点儿的是为了将来能成为歌唱家、演奏家,或者其他什么家;
有的是为了把孩子带出去,和街坊朋友聊天的时候说“我孩子会弹琴”,觉得脸上倍儿有光彩;
还有的自己也说不清为了什么,就看到大家都在报,自己也报,不然心里发慌。
然而,这种太过于急功近利或盲目的艺术教育,既没办法让孩子掌握一门技术,更不能成为大家,更可怕的是,会扼杀孩子本来具有的天分和兴趣。
艺术毕竟不是技术,也不是粉饰虚荣的工具。她生来虚无而缥缈,饥不能食,寒不能衣,但却于无形之中,对孩子的心灵、思维和人格产生至深的影响。
画画也好,弹琴也好,本身最重要的不是画画和弹琴本身,而是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对孩子的熏陶。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谋生的技术(当然,能够成为谋生的技术,甚至成名成角,自然是好,但这属于意外惊喜,不应该是主要目的),而是培养孩子的审美,让他们在一生之中,在油盐酱醋的凡尘琐事之外,能够寻找到一抹不同的色彩,装点着自己的生活。
图片来源:网络
艺术教育,家长不能只做旁观的第三者
中国家长对孩子平时学习的渗透和控制其实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学得怎么样,考试考了多少,作业有没有做完……可谓无孔不入,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但是,到了艺术教育这一块,父母们却又当起了甩手掌柜,全权交给了专业老师、培训机构。
当然家长有自己理直气壮的理由:我不懂。
正如前文所讲,对于孩子们来说,艺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知识与技术的传授,而是心性的养成、审美的学习,以及兴趣的培养。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家长的陪同。
每个孩子的成长,几乎都无法逃离父母的魔咒。无论多么高明的老师,一两个小时的授课,都无法和父母的朝夕陪伴相提并论。
只有父母参与进来,孩子的艺术教育才能进行下去,否则孩子永远都只是在威逼利诱下去机械完成任务而已。
父母陪同的意义在于营造学习的氛围,并不要求父母有多高的水平,在专业水准上你可以远远不及孩子们。但是,必要的沟通和陪同,才能让孩子们真正有兴趣去领略、发现、欣赏以及创造美,这是任何老师、培训机构所替代不了的。
比如,陪着孩子去看看蒙拉丽莎,你可以不知道文艺复兴,可以不知道达芬奇,可以不懂油画和水墨画的区别。你懂化学,可以告诉孩子这幅画的颜料在长久的历史中发生过微妙的化学反应,颜色稍有变化;你懂美妆,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蒙拉丽莎怎么化妆可以更好看;你什么也不懂,也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蒙拉丽莎稍微瘦点就更漂亮了……
对错是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参与到孩子的世界中去,他自然告诉你老师讲过蒙拉丽莎的创作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是谁画的,背后有什么故事,有什么样的艺术地位和价值,她的微笑美在什么地方……
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这才应该是艺术教育最根本的意义。这种审美能力不仅仅是能进行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有甄别美丑善恶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来自于《小学生守则》或是其他的什么守则,而是需要逐渐熏陶,慢慢形成的一种人格自觉。艺术教育,就是一种有效手段。
艺术教育既不能过于功利,将其当做一门技术;父母也不能当甩手掌柜,只管给钱,要结果,过程任其自生自灭。艺术教育比1+1=2更为复杂,也更需要父母的远见和耐心。
这样的艺术教育才有意义。否则,只不过是枉费了钱财、父母的精力和孩子愉快而美好的童年时光而已。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