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幼儿园资源 > 教学论文 > 健康教育论文 > 正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德育功能

来源: 2018-07-06 14:34:47

说两句

  摘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视域下,德育功能具体表现为道德体验功能、道德感悟功能和道德升华功能。然而实践过程的差强人意、教育者的“不在场”,受教育者的“文化无意识性”造就了德育困境。思政课社会实践须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环境、德育评价以及德育方式五个方面加强建设,探索合理有效的途径,充分挖掘和优化其德育功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德育功能;德育

  一、思政课社会实践视域下的德育功能表现

  思政课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某种意义而言其与道德实践的过程是统一的,经历了道德初识、道德判断再到道德稳定的发展阶段。德育功能简单来说就是以行促知、进而实现情感共鸣并上升为信念的功能,包括道德情绪、道德情感和道德情操三层次,在思政课社会实践视域下,具体表现为道德体验功能、道德感悟功能和道德升华功能。

  (一)道德体验功能

  道德体验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感性个体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关系世界之中,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关系世界进行融通性领悟。只要一个人对其周围的关系世界发生了含有价值判断的融通性领悟,这时的体验就是一种道德体验。在实际生活中,在有关系存在的地方,在个体人置身于一定的关系情境并与之发生关联时,其体验即是道德体验。[1]道德体验的融通性连接了时间和空间,具有整体贯通性特征——是在个体的生活经验、道德修养基础上,在对未来生活的希冀下,对当下情境的把握、理解和接收——它发生在当下,却并不仅仅局限于当下。思政课社会实践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带有选择性和设计感,形成了道德体验场,具有道德体验功能。道德体验场,是道德体验发生的场所,是道德体验发生的关系情境和氛围等的组合。大学生参与思政课社会实践就是置身于道德体验场,他们内心可能出现纠结、敬畏、震撼、感慨、羞愧、内疚等心理活动,而这些正是价值判断的过程,道德选择的表现,道德体验的彰显。

  (二)道德感悟功能

  感悟,是指人们对于特定经历产生的感想、体会和领悟;道德感悟即指人们通过特定经历产生的道德感想和领悟。思政课社会实践另一重要的德育功能表现为道德感悟功能。结合具体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其道德感悟功能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顿悟,另一种是渐悟。顿悟是一种飞跃式质变,渐悟则是一种积累式质变;两种形态最终都会引发受教育者心理变化,促进道德提升。道德感悟源自于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心理上的妙觉。值得注意的是,道德感悟功能深受受教育者心理状态影响。其一与受教育者参加活动的心境息息相关。受教育者是全情投入还是敷衍了事,是开放心态还是封闭自我,是认真以对还是嗤之以鼻,直接影响了道德感悟的实现。其二与受教育者的“通感能力”有关。受教育者对实践的感知和情绪感受水平不同,道德感悟自然也有所不同。受教育者的内在因素是诱发和唤醒思政课社会实践道德感悟的决定性因素。当然,道德感悟也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所处环境、团队合作等外在因素密切相关。

  (三)道德升华功能

  道德升华是自觉提高自身道德境界、追求稳定的道德情操的心理攀沿活动。思政课社会实践德育功能的最终表现即为道德升华功能。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受教育者历经道德体验,产生道德感悟,在内在与外在、主观与客观、身与心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道德认同与自觉,必定发生道德境界的升华。思政课社会实践的道德教育并没有预设的固定目标,而是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中,受教育者在外在因素的刺激和诱发下,自觉地唤醒道德体验,形成自我教育,达到新的道德水平。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德育过程是共时性的,实践的过程就是德育的过程,这种共时性促使受教育者在产生道德感悟、生成新的德性的过程中都是自然生成的,德育过程与受教育者内化过程是相一致的。它消除了受教育者的心理芥蒂,带来了亲切感,促进了德育的入脑入心;而德性的入脑入心,或为巩固、或为转化,实际上都已实现了提升,即为思政课社会实践的道德升华功能了。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具体表现为道德体验功能、道德感悟功能和道德升华功能,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特征。道德体验功能是基础,道德感悟功能是主体,道德升华功能是归宿和落脚点;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不能截然分立开来。

  二、思政课社会实践视域下的德育困境

  思政课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然而在实际中,思政课社会实践本身的诸多问题造就了德育困境。需要说明的是,思政课社会实践包含诸多环节,总体而言存在不少共性问题,这里仅谈其德育困境。

  (一)实践过程的差强人意降低了德育效果

  思政课社会实践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实践,以期实现德育功能,培养合格可靠高道德水平的人才,承载了太多希冀。然而,实际上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理想的相连续,现实的相脱节。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教学学时有限、桎梏于教室,所产生的德育作用自然有限;思政课社会实践从课堂走进社会,志在延续德育效果,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德育的连续性。可现实中却存在社会实践目标不明确,引导不到位,为实践而实践,与课堂教学相脱节,德育功能自然大打折扣了。第二,理想的健全性,现实的片面性。充分实现德育功能,需要健全思政课社会实践机制,包括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内容体系、方式方法、基地建设、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等。然而现实中社会实践尚处于发展中,内容尚未形成体系、形式缺乏灵活度、管理体系存在着推诿脱节现象、评价方法尚处于研究之中。第三,理想的重视支持,现实的忽视推诿。理想的社会实践需要全社会参与,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与重视。可在现实中,政府对于这项工作虽然提上议程,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在具体工作开展方面措施较少,资金投入较为有限。

  (二)教育者的“不在场”削弱了德育功能

  德育功能的实现出发点在于社会实践,落脚点在于学生的成功内化。体验发生作用并不仅是受教育者参与其中、到场即可,更需要教育者到位,需要教育者“在场”。然而,实际却存在社会实践环节教育者缺位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缺位是强调教育者没有发挥应起的作用,主要有三种表现:其一为甩手掌柜型。整个活动的开展教育者都处于缺位状态,从活动设计、组织、引导、管理到反馈基本上不闻不问,这种“放羊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必要有效的指导,何谈德育功能?其二为管理强制型。管理和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对基本范畴,在思政课社会实践中同样如此。由于教育诉诸思想觉悟,不带强制性,而管理诉诸行为约束,带有强制性,所以,二者性质、作用不同,但二者又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2]在思政课社会实践中,二者如鸟之双翼,同样重要。可在实际过程中,却存在着教育者将社会实践活动当做“硬”要求,实现严格的强制管理,却忽略了教育。其三为疏而不导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良莠不齐的各类信息,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然而许多时候教师却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动态的跟踪和了解。疏而不导可能产生教育的无作用甚至反作用,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受教育者的“文化无意识性”增添了德育难度

  大学生思想品德即正确“三观”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是知、情、信、意及行诸因素辩证发展的过程。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载体,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有其优越性,但是受教育者自身道德接受心理的特殊性及复杂性也增添了现实的困难。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变化会受到本身的文化心理积淀的影响,产生“文化无意识”障碍。所谓“文化无意识”是指这样一种无意识,它不是先天的、自然本能的产物,而是后天的。人的文化,是由于高度熟练和习惯而使人们的思维、行为具有不可意识性。换句话说,这种无意识正是人有意识活动的结果。[3]这种“文化无意识”性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阻碍,制约着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和道德形成过程,德育实现应当充分考虑这个因素。

  三、思政课社会实践视域下的德育功能优化

  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在实现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挑战预示着机遇。思政课社会实践应当充分因势利导,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环境、活动评价以及活动方式五个方面入手,探索合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充分优化其德育功能。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 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jn体育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