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8-07-07 08:41:28
{一、后现代主义知识观
后现代主义认为:不存在中立性的知识,所谓的知识都是一个个“个体知识”的相互结合,以至于更有可能接近人们所谓“真实”的知识。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认识活动过程中,“认识对象”的属性深受主体及具体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客体不再是纯粹的自在之物,主体也是特定情境下受客体影响的主体,不再是“我自身”。另外,在认识活动过程中,事物的被选择是由主体的兴趣所决定的主动选择,而主体的兴趣则与个人的利益、价值观、知识、意识形态等等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的获得不可避免地具有“个人特色”,知识是个体创造的、发明的,而非发现的。
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对科学教育的启示
(一)拒绝知识为上,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能力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强调了知识的不确定性,认为真理不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不变的是科学方法和科学素养。因此在科学教学时,在向学生介绍前人的发现和总结的规律时,要客观要理性,不能将其神化,要在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上仔细斟酌,让学生明白任何的规律定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情境,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反思和批判,学会证伪的方法。这样学到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讲才是灵活的有意义的。但是要注意,对现有定论的质疑和批判并不是否定主义。否定主义的否定是绝对的排斥,简单地说“不”,而后现代主义中的否定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它是对“夜郎自大”的排斥和对开放性思维的倡导。
(二)引入科学史,强调人文关怀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知识具有文化性,任何的知识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其背后蕴含着与社会与历史与人物与事件息息相关的东西。因此我们在传授科学知识时,要适当的引入科学史,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知识的生命性。
(三)关注本土资源,讲学生身边的科学
后现代主义强调知识具有境域性,这一点对我们科学教学的启示就在于讲授知识时应该尽量以当地的风俗习惯为背景,考虑到当地的特色。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细心观察,多关注新闻事实,善于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城市建设、改造变化、热点事件转变成教育资源运用于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科学知识就在身边。
(四)注重分析学情,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学情分析是每位教师课前必做的功课,其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主要是与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相关的,这样便于教师设计教学,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延续或重建知识。一般情况下这种传统的学情分析都是教师对这一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和学识的普遍认识。后现代主义知识观所启发的课堂应该是和谐融洽的,新知识和旧经验自然地交融,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有生命的而不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其能力、情感、价值观、科学观都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科学课堂不是强迫地记忆知识形式,而是开放式的、个性化的,与自然与社会与人交流和对话的课堂。当然,任何观念都不能过分追捧而走极端。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也是如此,我们应理性地看待和学习,借鉴其有益的部分,最终的目的是给我们的学生以更好的科学教育。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