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8-07-10 14:12:21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常规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坚持性、从一性等方面都比较弱,他们好动随性、坐不住、手里总爱拿着东西等等,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游戏常规遵守的能力,在小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景:幼儿抢着玩好玩的游戏、在这个区玩了一会又跑到另外一个区了、游戏了几天就又对物品收拾和摆放不清楚了、玩具材料混放乱放……幼儿游戏虽自主了,但幼儿在游戏中自由、散漫等不好的习惯也养成了,教师的管理与指导也困难了。那么,在区角活动中,如何才能既体现幼儿自主,又利于教师的指导,从而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呢?为了尽早培养幼儿的区域常规,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培养幼儿的区域意识是引导幼儿自主游戏的第一步。
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游戏的时候,大多关注的是游戏的内容,而很少会引导幼儿去认识并记住区域的名称。小班幼儿尚未建立区域活动的意识,常常不知道自己是在哪个区里玩、不懂从一而终在一个区域里完成活动而是到处乱窜。所谓“知其然,才知其所以然”,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区域意识第一步是让幼儿知道自己的班级有哪些区域,每个区域可以玩什么,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喜欢的区域玩,才能建立“材料对应区域归位”的意识,从而避免盲目参与、材料管理混乱的局面。
二、建立适宜的区域常规是幼儿顺利活动的前提。
活动区活动是以个性化学习为前提,幼儿自主活动的过程,而教师要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以间接指导为主,把握好时机与分寸,尽量避免直接的指导干预。区域的空间是相对独立的,活动的人数、内容的玩法和材料的使用有一定的要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区域常规,但建立区域活动的常规却是教师的重要指导内容,如果没有一些规则的约束,就会放任幼儿,易养成—些不好的习惯,特别是小班幼儿,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注意力时间逐渐增长、有交往愿望、会简单整理玩具,这些年龄特点决定小班建立良好的活动常规成为可能,但这个时期幼儿的自制力还不强,规则意识不稳定、缺乏任务意识、目标意识,那么如何有效建立区域活动常规呢?为此我做了如下尝试:
区域常规的建立首先要制定出区角规则,其次再落实到幼儿的遵守。区域规则又不是单纯从区域角度设定,它是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的约束和规范要求,既是适用于幼儿又需要他们遵守,因此还要从幼儿角度考虑,才易于幼儿理解和遵守。
1.新设一个区域的同时与幼儿一起制定规则。当我们新设一个区域,教师把幼儿第一次参与的情况录下来,然后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回放幼儿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的区域活动,通过交流讲解,让幼儿明白活动中哪里不好?为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在和幼儿交流得出每一条结论的同时,教师就用幼儿容易理解且又看得懂的符号画出来,逐步形成规则条约。如:画眼睛——表示看,嘴巴上画×——表示安静,画上小猫再加上一只小手——表示轻轻拿、轻轻放等等,人数的规定可以用贴纸小人表示,另外对物品的收拾,我们采用在橱柜内贴上物品的照片,使幼儿能够找到对应位置放好。这样一则条约就会在幼儿参与、理解的基础上制定出来。
2.对新设区域不能认为制定了规则就万事大吉了,还必须把规则落实到幼儿的行动中,因此,教师要在至少一个星期以上的时间内,都要蹲点新区域,观察幼儿遵守区域规则的活动情况,了解幼儿对材料的取放、使用、行为等方面能不能完成提出要求,在评价环节及时进行讲评和调整,通过每次游戏的不断强化,使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有序,形成了良好游戏行为和习惯,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常规。
3. 耐心说教,形成规则意识。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有必要。在游戏过程中,随时对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行为加以强化,对表现突出的孩子给予奖励“老师抱抱”,对有进步的幼儿及时口头表扬等等,对表现欠佳的孩子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规则意识。教师在讲道理时要注意把握两点:第一,要明确观点,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让孩子认识清楚;第二,讲时要具体,耐心解释、说明,让孩子明确理会。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地累积,结合严格的要求,让幼儿做到持之以恒。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幼儿基本上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物品用后会放归原处,养成了自主自律的能力,保证了活动区的正常秩序。
三、教师指导策略得当是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形成的有效手段。
我采用了一些指导策略来指导幼儿养成规则意识并执行规则、遵守规则。
1.模糊处理策略。所谓模糊处理策略就是指教师在游戏指导的过程中,对才出现的一些问题故意避而不答,或者答而不全,给幼儿解决问题留下“空白”,充分发挥幼儿主动性。在充分了解我班幼儿的基础上,我选择性地使用模糊指导策略。一方面将游戏进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抛给幼儿,和幼儿共同讨论概括,找出重点问题,重点解决。另一方面在游戏过程中或评价时,采取引申式的提问策略,层层启发,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第三在对游戏规则产生争议的时候,幼儿可以展开讨论,作为教师则是将幼儿间达成的较为统一的意见加以概括,实施到下一轮的游戏中,再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解决。模糊处理策略可以给幼儿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能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并不对幼儿讨论的结果做对或错的评判,而是加以引导,支持实施在第二轮的游戏中,加以检验,可行的保留,不可行的再讨论,以此反复。幼儿就在这种环境中,执行规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隐性指导策略。研究表明,在隐性指导下,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更积极,能更好的遵守游戏规则,并能创造性地表现。将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问题用笔录或多媒体(摄像机、照相机等)形式记录下来,无形中就使得幼儿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愿意与其他孩子进行交往,年龄大的孩子更愿意协商合作完成一些游戏等等,在游戏中主体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另外,游戏区域的布置也为教师隐性指导做出了贡献。游戏区域的布置应该是相对开放的,应该是方便幼儿间交往的,多数游戏应在幼儿目光所及范围内,这样从直观上支持了幼儿交往,也从隐性上促进了教师对游戏的指导。只有交往产生了,矛盾和问题才会产生,才为幼儿交往、问题解决、游戏合作等各方面提供可能。所以,游戏区域的合理划分是教师对游戏隐性指导的一个方面。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指导幼儿游戏,要给予孩子较大的自主权,自愿选择,自主展开,自由讨论,应从幼儿的角度去观察,以角色的身份加入,然后作针对性指导,从而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目标,促进幼儿的发展。(幼教教研室谢琳责编)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