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8-07-11 15:59:16
游戏使人愉快,正是幼儿在游戏中的愉快体验使得幼儿乐于游戏、乐于探索、乐于创新。如游戏中的“以物代物”(一根棍子夹在两腿之间就变成了木马;想当“警察”,没枪,怎么办?顺手拿起旁边的球拍或不是“枪”!)和“一物多用”(在玩娃娃家是,积木摇身一变成了香喷喷的煎鱼,当医生是,积木又是针!真是用之不尽!)等,这些都克服了物体的固有功能,训练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游戏中,幼儿敢做敢为,不怕失败,勇于探索,勇于尝试,新奇感与成功感始终伴着幼儿,这些都明显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正是这种自信心,使得孩子有创新的“心向”。当客观条件适宜时,这种“心向”便会引导孩子走向创新之路!
(3)胜任感体验:游戏中,幼儿自己支配游戏主题、游戏情节、游戏角色以及游戏规则,体验了那份专著与执著,这是创新所必备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场面:为垒起一座高高的城堡,幼儿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倒了重来,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终于达成心愿……在游戏中,孩子坚忍不拔地克服困难,不断索取,锲而不舍。这是因为,孩子认为自己能胜任游戏任务,所以才如此专著与执着。反之,则会注意力不集中,朝三暮四。
三、游戏方法是幼儿创新的“资本”。
游戏的创造性还体现在幼儿在游戏中寻找方法表达自己的设想。游戏方法构成了幼儿创新的“资本”。孩子们利用各种物品、构筑物以及语言、手势、面部表情去表达自己的构思。
语言对塑造游戏形象具有特别大的作用:它帮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理解伙伴们的心情,使自己的行动与伙伴的步调一致。
游戏中实物操作有利于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孩子的操作行为,一般是指借助某种物品、材料与玩具所
进行的探究活动。一些常见的不起眼的东西,在孩子手中便成了他们发挥想象力的工具,从而产生出各种独具创意的作品。在具体的行为中,他们凭借极其有限的材料、物品与玩具,依靠自己的想象,对其进行重组,再造活动。而且在操作过程中,他们总是不断地改变、不断地完善,直到认为合理才告结束。这种行为本身就带有十分明显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幼儿在操作中学会创新,从动口到动手——操作中学会探究,从动手到动脑——操作中学会思考。
游戏规则制约游戏的玩法。游戏规则又称为游戏方法。儿童对规则的把握是有关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在“自律”的水平上,幼儿能适当地变通游戏规则,以便游戏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实规则的也体现了幼儿有一定的创造性。幼儿也正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及经验适当综合、简化、改编进行游戏、进行创新。
总的来说,由于游戏是一种典型的创造性活动和“个人自动精神的运动”,儿童即是至高无上的“国王”,又是虔诚无比的臣民。于是,游戏构成了儿童的人生实验室,从中培植人生观念,萌芽人生价值,在游戏中“自由与纪律”达到了最高统一。正如德国诗人席蔓所言:“只有当人是最充分意义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并且只有当他在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游戏对于儿童,如同艺术,对于成人,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人生价值的升华,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教育观,使自己成为创造型的教育者,真正做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看待幼儿的游戏,正确对待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表现,从而把握好游戏这一幼儿创新教育的“天赐良机”。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