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8-09-07 15:26:16
(二)客观因素
1.“模仿”的强化
“模仿”是幼儿从他人身上获取某些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幼儿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以及相似性程度等因素决定了幼儿有很强的模仿行为:5岁幼儿具有明显的“镜子行为”.成人不经意的谎言、随口的承诺会让幼儿误认为说谎是有趣的事,从而进行模仿。在幼儿的社会生活中,有许多来自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社会性参照”!当幼儿犹豫、徘徊于该不该这样或那样做时,他们会趋向于向成人寻找答案。如果来自成人的参照是“无所谓”,或视而不见、闭口不说!幼儿可能会自以为是地加以模仿.下次遇到同样情境,他们甚至不再参考成人的意见。此外,幼儿之间相互模仿说谎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有意说谎的动机和行为。
2.“异化”的教育方法
成人“异化”的教育方法所带来的消极的“榜样作用”是造成幼儿有意说谎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好孩子”和“坏孩子”之别。5岁幼儿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他们的思维形象直观,很难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如果成人认为“好孩子”不能做错事.做了错事就是“坏孩子”,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幼儿容易通过有意说谎使自己成为成人眼中的“好孩子”。
第二,“承认”的惩罚。幼儿做了错事后,成人先是承诺只要诚实就不惩罚,可是当幼儿诚实地承认错误后,成人不但不原谅他们,反而加倍惩罚,幼儿就会产生“诚实还不如说谎”的想法。
第三,成人的“错爱”。由于教师的“偏爱”和家长的,“溺爱”,他们常以优厚的物质奖励来鼓励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但评价指标却模糊而缺乏客观标准,使幼儿常常通过有意说谎来获得奖励。
第四,对有意说谎的“庇护”。成人发现幼儿有意说谎后,没及时进行制止,而是隐瞒或庇护。
3.群体压力下的“从众”行为群体压力这一社会性因素会导致从众心理。迫于从众心理的压力,幼儿可能会产生有意说谎的行为。有意说谎是一种情境化的行为,社会互动中的情境因素也为幼儿的有意说谎提供了广阔的大环境,幼儿往往会根据情境压力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其社会性行为。
4.社会媒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当前,幼儿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但是一些社会媒体公布的虚假信息不仅具有欺骗性,还带有误导性。有些社会媒体对一些欺骗行为不但不予以批判,甚至还从积极的角度加以宣传。受到这些社会媒体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处于发展转折阶段的5岁幼儿很容易混淆真实和想象,因而他们可能会把获取到的各种不良经验编织、整合在一起,使有意说谎得以发展。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