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8-09-13 10:49:11
对我国学前儿童运动的启示
我国对于学前儿童运动价值定位的认识正在发生转变,但目前尚存在重活动形式、轻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发展等问题,或者仅仅从健身、体质发展的视角认识学前儿童运动的价值。如运动中的“一物多玩”注重动作的多样性,弱化了基本运动能力发展的实质。当前国际上关于学前儿童运动研究的新成果给我们带来了如下启示:
1.以培养学前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价值取向
教师首先要根据学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发展的基本序列,结合学前儿童体质的发展规律,将培养兴趣、提升基本运动能力作为培养学前儿童热爱运动生活方式的出发点。
教师要遵循学前儿童运动能力发展中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国民体质监测研究结果表明,3岁与4岁之间的差距大于其他年龄段的差距,这种发展差异需要体现在小班和中班的运动课程内容上。
此外,学前儿童运动能力存在性别差异:男孩在立定跳远、网球掷远、10米往返跑以及双脚连续跳等力量、速度素质项目中,各项平均值均超过女孩,而在坐位体前屈、走平衡木等柔韧性、平衡素质项目中,女孩各项平均值均超过男孩。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应该对这些差异加以关注。
教师还需要关注发展学前儿童的身体认知和运动概念,让学前儿童知道保持健康所具备的知识,旨在传授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不再将运动看成是单一的肢体动作学习。
2.为学前儿童提供多样化练习的机会
由于存在个体的差异性(身高、性别等),即使在任务和环境相同的系统中,个体出现的运动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个体会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动作来完成任务。那么,如何才能让个体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动作模式呢?首先需要让个体有机会发展多种基本运动能力、多种运动方式,而多种运动方式的发展需要在任务或者环境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才能发生。因此,有条件的多样化练习就是通过改变任务或者环境使学前儿童获得机会,发展多种基本运动能力,进而帮助个体在变化的环境、任务中寻找到个体的最佳运动方式。
多样化练习需要遵循一定的条件限制,通过改变不同的限制设计出不同的活动,促进学前儿童掌握基本运动能力。如区域体育游戏中设计以发展基本运动能力为目标的规则游戏,通过任务和环境的变化(场地、玩法、材料等)使学前儿童获得多种运动方式的体验、建构多种基本运动能力。如果缺乏变化,学前儿童往往停留在原有运动水平,会失去对原有运动水平重复的兴趣。
3.提高教师的运动素养
为了更科学和有效地开展学前儿童运动活动,除了外部激励机制、场地、器材、时间等要得到保证,运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是决定学前儿童运动质量的关键所在,而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运动素养则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首先,要加强教师关于学前儿童运动的生理学、心理学和运动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由于学前儿童运动课程需要教师具备有别于室内的户外活动组织能力、学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评估知识以及课程设计能力,如果教师缺乏相关理论知识,容易出现运动活动实施不规范、欠科学、低效率等问题,甚至由此造成学前儿童身体的损伤。如部分教师在引导学前儿童向下纵跳时一味追求练习的密度(频率快)和强度(高度不断增加),看似促进了弹跳、平衡能力以及勇敢品质的发展,实则非常容易造成学前儿童的髋骨发育异常。原因在于,学前儿童的髋骨尚未发育完善、定型,髋骨是由髂骨、坐骨和耻骨通过软骨相连而成,组成髋骨的三块骨骼之间结合不牢固,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现象,导致不正常的结合,从而影响骨盆的发育,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女童成年后的分娩。
其次,要提升实践性培训的有效性。未来可以在实践性培训中,以提高“基本运动能力资源”等形式,为教师提供多方支持,提高教师的运动素养。同时,加强对大班额常态运动教学的研究,提高教师运动活动的组织能力。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