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8-09-13 11:02:40
小班运动器材摆放的三次调整
近几年,我园一直关注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创设适宜的运动区环境上作了相应的努力,如改造和利用幼儿园环境,设立“小山坡”、“树墩”、“石径”等充满野趣的环境;创设适合于中大班幼儿运动发展需求的“挑战区”、“探险乐园”等。这些环境创设更多地关注环境是否有挑战性、是否有特点,提供的运动器材能否促进幼儿身体动作的发展,而对于运动环境是否真正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水平缺乏系统思考。
因此,在实施我园《小班运动区环境创设与实践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我们将小班运动区创设的着眼点从幼儿出发,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本阶段观察即通过运动器材摆放的三次调整,探究运动器材的摆放与幼儿运动心理的关系,以此作为寻求小班运动区创设的依据之一。
第一次调整:让视觉变宽
调整前
场景:一座高35厘米、宽21厘米,由3张板凳组成的“板凳桥”。
观察对象:小班刚入园幼儿。
幼儿表现
有几个孩子大胆走过,速度较快;有一些孩子略微紧张,眼睛紧盯着木桥慢慢走;个别孩子慢慢弯腰走过“小桥”。
分析
孩子们均能完成这个动作,但表现不一。
从活动状况来看,板凳虽有一定的高度,但这个高度孩子们是可以完成的,但不少孩子动作不够协调,比较僵硬,没有完全放松。孩子们为什么紧张?是否因为板凳比较窄,这对小班孩子来说有一定心理上的挑战性。如果视觉上有变宽的感觉,幼儿的运动行为会如何?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相应调整。
调整后
场景:将上述“板凳桥”移至水池旁。
观察对象:同上。
幼儿表现
孩子们的表情是放松的、欢愉的,有些孩子一边走一边回头和我聊天,脚步快了一些;而之前弯腰走、脚步踉跄的孩子,也能自然地、慢慢地走过“板凳桥”,并且不断反复鱼贯进行。
分析
“板凳桥”的位置发生变化之后,孩子们的表现大相径庭,很明显,他们喜欢后者的环境。分析原因,“板凳桥”移至水池旁后,水池旁突起的围栏像是一座“石桥”,而且“石桥”几乎和“板凳桥”同高,通过材料摆放上的调整让视觉变宽,孩子们心理上有安全感了,自然便不再紧张,动作也不再拙笨。从很多孩子脸上的表情及不时回头和我说上几句的状态来看,他们十分享受这个过程。对于他们而言,运动中的安全感和乐趣最重要。
可见,在考虑运动器材设置摆放时,我们应关注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尤其是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在活动中及时发现孩子们的运动困难,如摆放平衡木这些有一定高度和宽度的器材时,可通过“让视觉变宽”这样的方式帮助其解决运动困难,让幼儿获得自信,愉悦地参与活动,建立最初的运动兴趣。
第二次调整:安全舒适的场地
调整前
场景:砖地上由两张高28厘米、宽21厘米的板凳,及一张高35厘米、宽21厘米的板凳架空组合成的桥。
观察对象:小班上学期幼儿。
幼儿表现
几个孩子双手持平向前走,动作自然、协调;部分孩子走到“桥”的最高点尤为小心,缓慢走过;另有部分孩子表情紧张,有的停住不动,一会儿继续向前;个别孩子到“桥”的最高点时主动伸手向我求助,或走几步后手撑在板凳上不动,一会儿向前爬行。
我始终站在一旁,鼓励这些孩子,并双手打开作保护状,这些紧张的孩子相继独立、动作缓慢地过了桥。
分析
这个组合对小班孩子来说有一点难度。从完成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孩子都能完成,只是部分孩子显得比较紧张。在得到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之后,孩子们也大胆地迈出步伐,不再爬着、弯身过桥,但仍能感觉到他们的紧张。孩子们在担心什么?我询问原因,有孩子表达:“我怕摔倒,很疼。”我不禁自问:我设置的运动场景是否适宜?什么位置更适宜,能帮助幼儿更好地解除担心摔倒的紧张情绪?带着这个问题我作了进一步调整。
调整后
场景:将上述组合设置的桥移至草地上。
观察对象:同上。
幼儿表现
大多数孩子双手持平向前走,动作自然、协调;之前那部分紧张的孩子也放松了很多,除了眼睛不离“桥”之外,其他的小动作没有了,动作较放松、协调;极个别孩子仍需要老师作保护状。
分析
活动前我引导孩子们观察“桥”搬到了什么位置,进而引导孩子说说如果从“桥”上不小心摔到草地上会不会疼。孩子们的答案是:“不疼,妈妈说草地是软软的,可以打滚。”“很好,所以小朋友们可以放心地过桥了。而且老师也会在旁边保护你。”同样的“桥”,由于放置场地的不同,孩子们的运动行为有了变化。原本情绪紧张担心摔倒的孩子们在确认即使摔倒也不疼的结果后放松了很多,动作也较之前协调了很多。可见,在创设小班运动区环境时,我们应考虑将运动器材设置在什么样的场地适宜,什么样的场地是安全舒适的、是孩子们不害怕的。对于小班幼儿而言,草地、防护软垫等较为适宜。
第三次调整:感觉到强大的依靠
调整前
场景:两张高35厘米、宽21厘米的板凳及小木桩组合成的桥。
观察对象:小班上学期幼儿。
幼儿表现
活动前我将小木桩比喻成“正在睡觉的大灰狼”,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跨过“大灰狼”时几乎都露出紧张的表情,很多孩子嘴里还不停地说:“嘘,别吵醒大灰狼。”一部分幼儿动作协调,在木桩前稍作停顿,顺利跨过;有些孩子在木桩前停顿一会儿,慢慢跨过;另有些孩子跨过木桩时有些踉跄,便马上打开双臂,我也在一旁作保护状;有一小部分孩子仍然是弯腰前进,过木桩时停住不动;有个别孩子主动伸出手搭住我。
分析
对于运动能力较弱的孩子而言,要在一定高度的平衡木上跨过障碍有一定的挑战,同时我也看到,只要是搭着我的手指孩子们便能顺利过关。可见,如果运动环境本身可以对有运动困难的孩子提供帮助,则是较为适宜的,也可以帮助老师从繁忙的指导中解脱出来。由此,我进行下一步调整。
调整后
场景:将上述桥移至靠墙的位置。
观察对象:同上。
幼儿表现
活动前我告诉孩子们,如果你觉得站不稳的时候可以轻轻扶住“墙壁妈妈”。孩子们在这样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得令我有些出乎意料,绝大多数的孩子是张开双臂往前走的,一旦不稳便扶住墙;那些之前有困难不敢前进的孩子也能扶着墙壁参与活动。
分析
绝大多数孩子张开双臂进行活动,说明孩子们觉得手可以马上触摸到墙壁是安全的。同时,老师的确不需要时刻站在一旁,只要关注个别运动困难的孩子即可。可见,运动器材所包含的基本动作难度较大时,可以借助于靠墙这样的方式进行摆放,让幼儿觉得有个强大的依靠,帮助幼儿解除紧张、畏惧的心理。
从以上运动器材的三次调整可以看出,材料的摆放位置与幼儿的心理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关注运动环境中的这些因素,给予小班幼儿心理安全感,从而激发小班幼儿热爱运动、享受运动。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