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8-09-13 15:07:20
(二)注重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渗透的基本理念是把相关联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而不是无关内容的简单堆砌,彼此之间没有一定关联的内容是不能实现渗透的。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进行领域渗透的,要避免“为了渗透而渗透”的情况发生。比如说中班健康活动“阳台上的安全”,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注意在阳台上不要随便走动和攀爬,了解安全常识。有的课程计划里把“让幼儿了解在公共环境及家庭中应注意保持卫生,养成主动维护周围环境的习惯”等内容加进去,由于二者之间缺乏内在的关联性,它们之间仍然是相互割裂的关系,孩子获得的是孤立的经验,弱化了教学的效果。在这一活动中,可以适时地教育幼儿在阳台上不推搡其他小朋友,不打闹,看到小朋友出现危险时要及时告诉老师。
(三)合理安排渗透的方式
我们要理解内容的融合并不是指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关联的内容通过活泼的形式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目前社会领域的渗透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一种是在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直接把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的相关要求作为其中的一个教育目标。这种方式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称为显性渗透,例如健康活动——小鬼当家(中班)将“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作为一个目标。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够明确具体地将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阐述出来,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一个教育的内容可以让社会教育的渗透达到常态化。但是,教师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好这样_个度:如果对于社会性目标关注过多,将会弱化健康领域的目标,不利于儿童系统地掌握健康常识;如果忽视这样的目标又无法完成预期的任务。另一种方式是在领域活动中没有社会领域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社会领域的内容,我们称之为隐性渗透,可以作为活动的背景材料渗透。社会教育是作为一个活动的环节的渗透,可以是在活动进行过程中随机出现的一个内容,也可以是一种价值观的延伸。例如,在中班“筷子夹夹夹”活动中,让儿童观看国外刀叉与我国餐具的不同,让儿童初步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形式是在教学中随机产生的,能够在合适的时机让幼儿理解人际交往和社会常识性的内容。这种方式具有较为明显的随意性和随机性,不能形成一种教学的常态,社会渗透变成了教师教学中的“额外”工作,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渗透意识,教学难度较大。
(四)保持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渗透式社会领域教育虽然强调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但为了使幼儿所接触的知识保持一个完整的体系,各领域仍然需要拥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与目标体系,以保障幼儿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领会与掌握。因此,教师在实施渗透式社会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渗透的“度”,要分清领域内容和目标的主次。在将社会教育内容渗透到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中时,首先要搞清楚其他领域活动的类型和目标,渗透的目的是促进其他领域的活动目标更好地实现和完成,与此同时,也能实现社会教育的某些目标,但这应以实现其他领域活动目标为基础和前提,否则,很容易弱化其他领域内部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把专门的领域活动变为综合活动。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