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8-09-13 15:47:19
2.教育内容的自然主义
儿童天性的差异被卢梭深度关注与研究,因材施教势必成为他重要的教育思想。每一个人的心灵绝无重复,都是独一无二的,必须根据这一独特性来指导他们。过早对儿童进行理性教育是不合理的,应该把感官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基础,让儿童通过感官去学习大自然的事物;注重职业和劳动教育,注重教育内容的实践性。在教育内容上,卢梭主张要以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为依据选择教育内容,他根据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特质划分了几个教育阶段,并指出了各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特征和教育任务。比如从人的出生到2岁这个阶段,体育教育是婴儿教育的主要内容,顺从婴儿的本性任其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从2岁到12岁这个阶段,儿童智力未发育完全,缺乏理性思考能力,所以主要以感官教育为重心,以培养儿童丰富的感觉经验,在经验中让他们获得教育。
我们可以看出,卢梭的教育理念是基于个人本位论和自然哲学观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其中心思想是教育要返归自然,顺应人的本然之态,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因此,分析我国儿童家庭教育现存的主要问题,并合理借鉴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方法原则
1.正确对待儿童
当时的教师和父母向儿童强迫灌输旧的知识与道德、摧残儿童天性,卢梭对此进行了强烈抨击。他认为这种野蛮粗暴的教育方式是为了虚幻的未来牺牲现在,不仅使孩子受到各种束缚,还使孩子失去了本应该有的天真快乐。在这样被剥夺享受快乐权利,严苛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十分缺乏正确分辨善恶的能力,对于知识也不能灵活运用。"记住永远不能把儿童无法理解的东西对儿童进行讲述。"在教育方法上,卢梭反对教条主义而重行以求知,让孩子自己去看、去听、去摸,才能充分激发孩子对周围世界的兴趣,要求教育应该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不断顺应儿童热衷探索的天性,让他们进行独立观察和研究社会生活、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主张要依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
转变成人对儿童固有且片面的看法是自然主义教育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例如,卢梭指出,在儿童穿着漂亮却不适合活动的衣服时,他会失去快乐和自由,以至于养成奢侈的习惯、产生贪图虚荣等不良心理,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成人没有正确认识儿童。他还认为,由于我们对儿童缺乏足够的了解,关于儿童的诸多观念并不正确,才会使我们走人歧途。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他又指出,儿童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有其独特性,如果只是用成年人的思想代替儿童,那是一种相当肤浅而愚蠢的做法。他提出,在世间万物中,人类有他独特的地位,在人生秩序中,儿童也有他的地位。我们应该把成人和儿童区别对待,不要把儿童当做待管教的奴仆,也不能将其视作成人的玩物。
2.给儿童充分的自由
卢梭不赞同在儿童的心灵未成熟时就向他们灌输种种成年人的东西。他指出,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他说,我们总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大自然按照它最喜欢的办法照顾孩子,成人的过多干预是不必要的,教育的本质在于遵循自然,沿着自然指出的道路前进。
因此这也是显而易见的:要发展自然教育,必须给儿童充分的自由,努力做到不强迫、不压制、不灌输,否则自然教育就无法进行。与传统的教育相悖,用儿童的自主发展取代成人、教师的教育中心位置,儿童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教师也不再是处于绝对主体地位的主宰者。可见,卢梭"归于自然"的教育主张恰似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带来了教育观、儿童观的颠覆性变化。除此之外他还注意到儿童天性的差异,并把它作为因材施教的根据,他指出,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形式,必须按他的形式去指导。
二、当前我国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卢梭关于儿童天性的理论包含理性、善良和主动自由因素,呼吁保护儿童天真的个性,使儿童的天性得以充分发挥,这对当前的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卢梭有关儿童教育的积极观点,审视我国当前儿童教育,可以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强制性的功利教育,教育的社会性目的过强
直到现在,我国的儿童教育依然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儿童身心发展。很多家长从孩子的学前教育甚至更早就开始就铺好各种门路,想方设法地挤进"精英"幼儿园,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给孩子报各种培训学校,忽视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规律,希望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舞蹈家、美术家、钢琴家等等,但是这些"兴趣班"的儿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成人化"倾向,并且出现了多动、抑郁、逆反等心理问题。研究者刘永辉指出,绝大多数中国父母认为,子女受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上名牌大学,获得一份既体面又待遇高的好工作。父母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事实证明,这种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其实是无益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因此,儿童教育改革应尊重儿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健康发展,这也是卢梭自然教育所推崇的。
(二)限制儿童的思维与活动,制约了儿童的自然发展
卢梭主张儿童只有在对事物进行了直接观察和亲身接触以后,才能更真切地了解事物的意义。儿童正处于对世间万事万物都保持着好奇与探究的年龄段,接受教育本来就是为其提供一个更全面发展的平台。然而,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儿童活动的内容、过程都是家长们事先安排好的,是有限制的,多数家长没有给儿童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机会。例如孩子想玩沙土,家长觉得会弄脏衣服或者不好打理,而不让孩子去玩,从而错失一个可促进儿童感官发展的好机会。另外,一些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参与过多活动,使孩子变成了不堪一击的柔弱花朵。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无法让孩子拥有强健体魄,更无法为其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学者杨淑媛指出,许多家长不让孩子尽情玩乐,享受乐趣,是因为他们总是以自己的思维去左右孩子的思维:成人认为雪是冷的,当看到孩子的手冻得通红,就会怕冻到孩子,却不知孩子们在玩雪时是多么的开心和享受,而我们的限制反而会让他们觉得强迫比冷更难受。我们用自己的思维阻止了儿童尽情玩耍的乐趣,剥夺了他们享受快乐的权利,儿童的创造力也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