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8-09-14 09:16:57
四、活动过程的设计--灵活调控
科学活动不同于其它活动,在指导过程中有时是教师难以预测的,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指导。因此,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有灵活的调控能力。
★幼儿的操作--细心观察
孩子的学习有不受干扰的权利。教师应学会安静地、仔细地观察幼儿,倾听幼儿的问题和谈论,不要打断幼儿的思路,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这样,才能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如:《亲亲泥土》中让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泥土,当观察到几种烂泥时,孩子们谈论开了:"像大便,可怕极了"、"像牛拉的屎"、"像小朋友吐出来的东西"虽然听起来不太雅观,但是他们表述得具体形象,更可贵的是孩子们乐于表达、大胆表达。
★幼儿的探索--鼓励支持
"做中学"课题研究小组强调"动手做"(Handson),强调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幼儿的求知欲。他们认为: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能理解,应鼓励孩子多动手操作、多探索。孩子的探索往往是无止境的,科学活动的结束并非孩子探索活动的结束。如:《有趣的泡泡》活动一结束,孩子们发现用大张纸卷成的工具,吹出的泡泡大,就向老师要了一张大画纸想试试;他们发现泡泡水用完了,就加自来水。教师对孩子们可能出现的结果保持沉默,鼓励孩子们去大胆试试。
★幼儿的发现--为之赞叹
幼儿的探索发现,常常出乎成人意外。大多数的百科全书上都说蚕的一生脱四次皮。可是,孩子们经过了自己的喂养却推翻了"科学结论",发现了蚕宝宝的一生共脱五次皮。他们观察到蚕宝宝换了三件衣服后就开始吐丝结茧,在茧里换第四件衣服后变成蛹,蛹变成了飞蛾脱下了第五件衣服。孩子们的观察多么仔细,何不值得我们为之而赞叹!
★幼儿的困难--适时引导
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碰到困难没办法解决时,教师应适时引导。否则,幼儿会对科学探究失去兴趣与信心。在《有趣的叶哨》活动中,起先,教师提供样品,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探索制作叶哨(教师原本认为此探索过程很简单)。然而,大部分幼儿都碰到了困难,活动进行不下去,这时教师倘若不进行适时指导,孩子们就无法进行下一环节的探索活动。
★幼儿的质疑--共同解决
科学活动中,幼儿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这是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让幼儿不断产生新问题,并有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对于孩子们的质疑,可以鼓励他们请教师(或父母)把问题写成文字;也可支持幼儿把自己的问题用绘画加符号的方式表达出来。孩子的问题是探究的开始,教师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途径有:
1、鼓励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答案。孩子们发现蚕宝宝不吃东西,就会产生问题:"蚕宝宝为什么不吃东西?"他们有很多猜测,教师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引导性地提问:"蚕宝宝是不是生病了?"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找到了答案:蚕宝宝要换衣裳时(蚕眠)不吃东西、蚕宝宝刚刚换好衣裳时不吃东西、蚕宝宝要吐丝前也不吃东西。
2、鼓励幼儿,并尽可能和幼儿一起通过查阅参考书籍来解决问题。如:神舟六号上天,幼儿有问不完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看电视、看书、看报纸、听广播、求助成人、上网查询等方式去获取信息。从而,让孩子明白信息获取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幼儿的成功--分享快乐
教师应多创造机会让幼儿体验成功,并始终关注孩子的成功。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常常为自己的发现而惊叹,为成功而欢呼雀跃,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方式表示肯定,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
★幼儿的失败--总结经验
幼儿尝试了失败才会在失败中自我修正,寻找到成功的途径。如:《空气的压力》实验失败,孩子们得出的经验是:
①手帕没有全部塞入杯中;
②倒扣入水中时,杯子倾斜;
③还没完全拿出水面时,就将杯子往上翻。
正确的做法是:手帕在杯里要塞紧,垂直倒扣入水中并垂直拿出水面,速度要快。
★幼儿的结论--归纳提升
幼儿在活动中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比较表浅、零碎的,教师应善于帮助幼儿提升经验。如:《有趣的泡泡》,孩子得出的结论是:"我看到的泡泡都是圆的",教师则帮助幼儿进行提升:泡泡的成形与工具的形状没有关系。
总而言之,科学活动实施前重在设计,科学活动实施中重在指导,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科学教育的目标。教师要把握好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要点,才能大力提高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有效性。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