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8-09-14 14:07:19
三、追寻立体问题的自主探究
陶行知说过:“与其给孩子添人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一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教学中影响幼儿主动探索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提问方式,很多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总是习惯于线性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指向某个唯一答案的提问,线性问题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教学时显得多而杂乱。相对于线性问题而言,那就是立体性问题的设计,绘本多元智能阅读过程,重在以多维度、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构建幼儿的阅读过程和行为。在一次名师课堂教学《狐狸爸爸鸭儿子》展示中,教师对狐狸孵蛋的过程放手让幼儿自己去解读:“孩子们,你觉得狐狸会用什么方法孵蛋?”“你是怎么看待狐狸孵蛋的过程的?”幼儿们紧紧围绕孵蛋的图片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幼1:“我觉得狐狸的身体不适合孵蛋条件。”
师:“哦,你们学学它孵蛋的样子,一分钟体验一下。”
幼2:“狐狸孵蛋真不容易,他太累了。”
师:“为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
幼3:“狐狸坚持了很多天,蛋宝宝还是没有出来。”
师:“孵蛋要几天才能完成,你能找到答案吗?”
幼4:“狐狸放弃了很多好吃的东西。”
师:“狐狸的这次行动,你有什么想法?”
此环节气氛活跃,幼儿们在不断主动探索中积极思维、备抒己见,幼儿们在交流中相互学习,不断发现。这位教师很好地利用了立体式提问的方式,两者对比,前面的线性提问单纯地训练幼儿的逻辑思维,后面的立体性问题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幼儿思维的浪花向四面散开,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我们在绘本教学中设计问题时,一定要以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为出发点,考虑他们学习的特点和能力,有效介入立体性问题,让他们自主充分地去看、去想、去说、去创造。
四、追寻重难点问题的适时解析
当幼儿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幼儿受旧的知识影响很深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幼儿若有所悟、面对疑惑跃跃欲试时,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就要充分抓住幼儿焦虑、探究的心理特点,适时引导幼儿解析问题。我们经常采用追根究底的方法,变换角度,以引起幼儿深思、多思的兴趣,促使幼儿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引领幼儿到达“理解”的彼岸。
生动有趣.蕴含的教育意义也显而易见——小猪为了寻找幸福进而不断改变自己形态的过程.表达了“做自己才是最幸福”的道理。这个道理对幼儿而言还是有一定的深度。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们对小猪不断发生的一个个有趣的变形表现出很大兴趣.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儿很难体会“做最好的自己.才能获得快乐与幸福”的道理。当幼儿们的思维被困在一个变幻的思维空间里时,我追随幼儿的兴趣问:“小猪为什么变了一次又一次?”“因为他没有变成功。”“那为什么没有成功呢?”这一个问题引起了幼儿思维的转折,一种“不合适、行不通”的元素逐渐在交流中化解开来。“做别人不合适”与之相对应的“做自己是最合适的”就迎刃而解了。
许多成功的教学环节证明,大都是教师能及时地抓住师幼之间对话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一问到底,精彩地解决重难点问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