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8-09-17 11:15:24
幼儿美术活动设计思路与指导策略
一、设计思路
1、确定教学目标
虽然在有限的范围内幼儿的思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由于受到直觉的限制,幼儿肘期形成的概念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概念,所以,在确定美术教学目标时必须避免两种提法:一是把画出某一具体图象当作目标,如教幼儿选择红色画太阳,就容易使幼儿误认为用红色画太阳是唯一的方法,从而失去对颜色的想象。二是把认识近大远小、重叠、渐变等抽象概念当作目标。如教幼儿运用大小对比的方式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就容易使幼儿产生"小图象必定表示远方物体"的印象,从而导致思维混乱。
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客观判断幼儿现有水平的基础上,确定幼儿下一阶段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适度。如当幼儿只能用笼统的图形来创造图象时,我就鼓励幼儿将图形与线条进行多种式样的组合。当幼儿能画出较清晰的图形时,我就逐步引导幼儿用多种图形组合来创造不同的图象。当然,目标并不一定都是按教师的主观意愿制定的,有时它是由幼儿提出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目标与幼儿的需要吻合。
2、选择内容
幼儿美术创作主要表现在造型能力和表现方法两个方面。造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和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的成熟程度有密切关系,教师应避免运用简单灌输和强化训练的方法,力求客观地把握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幼儿搭建小步递进的阶梯,以帮助幼儿主动建构自己的造型方式,提高造型技能。在尊重幼儿手部肌肉动作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接触多种工具材料及广泛运用的机会,使幼儿不断变化、创造,习得各种表现方法。
我认为幼儿学习技能的内驱力来自他们在内容的吸引下产生的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愿望。所以,教师应选择那些有足够吸引力的内容并进行艺术加工,认真研究内容与技能的内在联系,把技能表现自然地融入内容之中。如在教幼儿学画人物头部转动的动态时,我选择了"观测流星雨"这个热点话题,以"观测小组记录每一颗流星"为内容,启发幼儿尝试表现每个"观测者"的动作,使转动头部动作成为幼儿成功地观察流星的需要。于是,围绕这一有趣的情景画出向不同方向转动的头部动作,就很自然地成了孩子们的主观愿望和需要。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内容开展专门的活动,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类美术活动在技能与方法上应尽可能简单、便捷,以便给幼儿更多创造的空间。
3、调整教学过程
通常幼儿美术教学过程由引起兴趣、出示范例、示范讲解、巡回指导和结束评价五个环节组成,这五个环节都以完成技能要求为目的。在实践中,我尝试将这五个环节调整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讨论、鼓励独创和展示判断,这是以鼓励创新、激发创造为目的的。
创设情景指的是将情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其成为诱发创作动机、引导幼儿学习技能的推动力;提出问题指的是围绕内容与方法提出问题(可由教师提问,也可由幼儿提问),让幼儿观察、思考;引导讨论指的是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那些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鼓励独创指的是鼓励幼儿按自己的体验大胆表现,努力超越自我;展示判断指的是给幼儿展示作品的机会,让幼儿通过比较自己与同伴的作品来进行判断和自我评价。
二、指导策略
幼儿美术创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幼儿的创作是个体化的,教师很难设定统一的指导方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我认为把握以下一些指导策略会使美术教学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策略之一:不断提出疑问
当幼儿经常采取某种造型形式、表现方法时,教师可以提出疑问让幼儿考虑改变思路,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的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例如当幼儿选择红色画太阳时,教师可以提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当幼儿选用橙色和黄色画太阳时,教师可以再提问:"其他颜色可不可以用来画太阳呢?"当幼儿用彩条画太阳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怎样的彩条才更像阳光呢?"
策略之二:帮助幼儿建立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
很多教师常要求幼儿画得"跟老师的不一样"、"跟小朋友的不一样",这个空洞的要求常常使幼儿束手无策。我认为所谓"不一样",首先应提倡幼儿创新,使作品不同于自己以前的创作,不满足于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其次,要把"不一样"具体化、明确化,如大变小、高变低、红变绿、左变右等等。如画鸟时,我不但鼓励幼儿画自己喜爱的鸟,也鼓励幼儿画想象中的鸟,头、身体、翅膀、羽毛、眼睛、嘴巴什么都能变。有个幼儿按想象画了一种奇特的鸟。大家问我这只鸟的名字。我说:"人类只发现了一部分鸟,这只鸟也许是还没有被发现的鸟吧!"幼儿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了美好的愿望,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便成为幼儿继续进行创造的动力。
策略之三:善于用幼儿看待事物的方式去解释画面
幼儿对许多图象的解释都与日常生活经验具体形象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应经常观察、学习幼儿的造型,善于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解释画面,只有这样才可能和幼儿进行交流。
策略之四:教幼儿学会修改图象
教师应使幼儿懂得完成作业和对待工作一样,应该是完整的,不能半途而废或因不满意而气馁,应鼓起勇气,设法修正,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有些自信心不强的幼儿,常常一画错或一不满意就换一个地方画,或把纸翻过来重画,或坐着发呆直至换一张纸为止,这是极不好的习惯,对培养幼儿不怕困难、有始有终的学习习惯不利。针对这一现象,我有意识地组织了一些教学活动.如"印绳"、"打翻了墨水"、"圆圆找朋友"等,引导幼儿学会对已有图象进行再定义。尤其是当幼儿画"错"的时候,我就启发幼儿结合创作内容,对已有图象进行大胆想象,并用改变图象、添加特征等方法进行弥补。如果不能修改,则用再定义的方法使其变为其他图象,使其不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如画"动物世界"的时候,有个幼儿画了两个太阳,我就启发他大胆想象,把它再定义为其他图象,结果他成功地把它改画成了大狮子。
策略之五:展示作品,相互学习
幼儿的美术创作是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幼儿互相学习借鉴的成分,因此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及时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幼儿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想象和创造。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应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既乐于观赏那些技能高、创造性强的作品,也能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
大多数幼儿都有创新的愿望,也乐于在同伴面前显示才能。有的孩子不愿让大家学习,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技能低下,而可能是不恰当的教学策略所致。如有的教师把"画得与别人不一样"片面理解为"不要学别人";有的教师总是表扬那些技能较好的幼儿,结果使这些幼儿形成骄傲自满的心理,这不利于幼儿相互学习。
策略之六:鼓励幼儿超越教师
教师应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不必将图象、颜色、步骤都讲解得十分详细,应给幼儿留有较多的创造余地,以显示他们的才能。有时甚至可以有意提供一些不完整或错误的图象启发幼儿思考,让他们担任"小医生"为作品"看病",使幼儿有超越教师的机会。如在为故事《猴子过桥》画插图时,我介绍了猴子的两种动态,并表示自己想不出其他动态,请幼儿补充。在这种创作氛围中,幼儿个个信心十足,满腔热情,画出来的小猴也千姿百态,很有创造性。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