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8-09-18 14:28:37
二、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实践问题分析
(一)案例1——课间集体游戏分析
赵老师正在组织大家玩《宝贝宝贝在哪头》的游戏。老师已经把自己装好了,一手带母鸡头饰,一手带公鸡头饰,"老师带来了一样好东西,变变变!(边说边在空中高高炫耀手中的玩具,一颗亮晶晶的鹅卵石)这是什么?"孩子们的思绪一下子全被这个鲜艳而新奇的东西吸引了过来,争先恐后地告诉赵老师各自的猜想。"这个宝贝还会躲猫猫呢!请你们来猜猜它躲在哪里,好吗?"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说:"好!"老师把手藏到背后。说:"公鸡头(伸出带公鸡头饰的手),母鸡头(伸出带母鸡头饰的手),宝贝宝贝在哪头(双手左右摇晃)?"孩子们叽叽喳喳地猜测着,有的说在公鸡头,有的说在母鸡头,各抒己见,边猜边笑。教师打开双手,"在公鸡头!"猜对的孩子在那里手舞足蹈,兴奋不已.猜错的着垂头丧气,闷闷不乐。只听得"再来一遍,再来一遍"的叫喊声在教室里此起彼伏。游戏反复进行,直到结束时,孩子们仍意犹未尽。
评析:现阶段安排的活动多为分散性质。如来园、饭前、饭后、娃娃家、区角活动等,实际上都是分开的个别或小组活动。一天中集体活动仅仅是两个集中教学活动,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相对占了较小的比重。也许过多的自由活动也是造成孩子过度自由的原因之一。于是我们改变了课间等自由活动的方式,变为组织一些集体的有趣而轻松的游戏。这样,既能引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又不致于出现因结伴活动而产生的小矛盾、小事故,令孩子们玩得开心又不觉疲惫,在悠闲的游戏中获得身心的放松,一举两得。
(二)案例2——强化教育分析
陶行知先生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他说要注意"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我班的部分孩子集体规则意识淡薄,喜欢随心所欲,任性冲动,常常"惹是生非",爱"捣乱",而且"劝说无效",还影响他人。怎么办?我们试用抓点带面的战术,在教育好个别孩子的基础上来改善整个班级的面貌。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除了有共同的年龄特点以外,还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这就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要教育好孩子.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家园合作,步调一致,才能有效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东东是我班年龄较小的孩子,不熟悉班级常规,老师在前面说话,他则在下面跟同伴嘀咕;老师因给大伙儿系裤子忙个不停,他则在教室里飞奔乱跳,也忙个不停。提醒一下好一点,没两分钟,又故技重演。于是我们主动向家长反映了孩子的情况。孩子的妈妈告诉我们,在家里他们对孩子也很纵容,如东东在玩皮球,大人说:"东东,快来洗脸。"可东东依旧沉浸于自己的活动里。根本不回应大人。这时候,大人只是仅仅在嘴上反复重复:"来洗脸,来洗脸"的言语。没有真正让孩子执行成人的要求,没有将要求落到实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我行我素的个性了。谈话后,妈妈说他们会转变观念,配合幼儿园做好工作,凡是对孩子提了要求。就必须让孩子履行。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过了一阵子后,东东的改变非常明显,他已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遵守集体的规则了。
当确定好要纠正孩子的某些行为后,还真恨不得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可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冷静下来后想应该克服这种急于求成的情绪,一次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采用逐个击破的战术。把孩子纠正的行为依次写出来,然后确定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许,我们习惯于从最顽固的或最使我们恼火的行为开始,这样虽然很好,但是有时候先解决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可能更好,可以使我们增强信心。像我班的毛弘扬非常好动,自控力差.与同伴发生矛盾时习惯于用武力解决,在老师面前承认错误很快,随即就会忘记,并继续出现这种行为,倾听习惯也不好。先引导孩子安静倾听他人讲话,这个毛病改起来相对容易,然后再慢慢帮助孩子改掉其他的不良行为,可以使孩子因看到自己的进步,得到老师的奖励、赞扬而树立信自心。后来,毛弘扬进步之快让我们欣慰不已,他较守规则了;欺负同伴的现象明显减少;他人讲话也会认真倾听。因此,逐个击破的战术能使我们和孩子都会对自己更加自信,对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满意。
针对孩子的特点,首先要决定有效的强化物,并一贯地执行。选择的强化物如果是孩子最乐意玩或做的事,往往效力最大。毛弘扬最喜欢当小老师,分好东西给大家吃。于是我们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如果他一整天没有欺负小朋友,就获得此项权利。而且,这一荣誉每天都在预期行为没有发生之后给予,以使孩子的这种攻击性行为更有可能被消退,以后再逐渐降低频率。
其次,某些类型小的强化物,跟随教师希望看到的行为立即给予。对许多年幼儿童来说,这种即时强化是在行为改变中几乎都被用到的。当毛弘扬慢慢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时,在他获得了一定数量的"笑脸"贴纸或鼓励后给予额外的、较大的奖赏更加有益于孩子行为的转变。如请孩子坐老师的大椅子,孩子们非常喜欢坐大椅子当小老师,这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光荣和自豪的事情。教师也在一天活动结束之后评今天最听指挥或有进步的孩子,奖励他坐大椅子,用以激励孩子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效果非常好。
教育中要软硬结合。嘉欣也是个挺特殊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很差。攻击性行为非常强。刚来时老师批评他,他会用枪毙的办法来对付你(举起手来做枪打你)。当他犯了错误在好言相劝无效的情况下,我决定采用硬突破。把他单独叫来加以批评,直到他委屈哭泣,并且对他的眼泪不作同情。等嘉欣平静下来后,再告诉他老师为什么要批评他,应该怎么做。同时嘉欣还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画画、算数都非常好,我就常常请他在自然角的观察记录本上画下被观察的物体,请幼儿集体欣赏;上课很动脑筋,就用五角星作为奖励。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喜爱。一软一硬,使得孩子对老师既喜欢又尊敬,自然会听从老师的指挥了。
(三).生活常规培养的反思与讨论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穿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采用了这一系列的措施后,我们的班级与以前截然不同了,孩子们已较守秩序,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在工作的过程中,我还总结出常规培养的"四字诀",即:细、查、实、恒。
1.细要求教师眼明、心细、嘴勤,也就是要学会多看、多听、多说。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班级的情况。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从中发现问题,还可以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意见,以及孩子反映的情况,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多说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小班的孩子年纪小,就更有必要了。在活动前先提活动的要求,让孩子明白该怎么做,给孩子先打预防针,孩子就会按照预定的目的去行动了。
2.查口头教育是浮于表面的,幼儿在执行常规时,肯定会打折扣,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凡各种各样的错误,都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教师加强督促、检查。当教师提出要求后,一定要落到实处,检查孩子是否做到了,不做到的要明明确确地告诉他这个环节的具体规则,让他执行,而不是要求是提出来了,却不检查,说归说.做归做,即使孩子没有做到,也不管。这样培养出来的班级常规就可想而知了。
3.实教师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把要求具体化,来约束孩子的言行。如教学活动中提出"三勤一中"的要求,是勤动脑、勤动手、勤举手,注意力高度集中,让孩子知道如何上课,提高孩子的学习质量。洗手时提出"二不二让"的要求,即不推不挤,你让我,我让你,让孩子有秩序地、友好地洗手。把要求化抽象为具体,与孩子的思想行为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
4.恒科学合理的常规,可以形成井然有序的教育教学环境,持之以恒的常规培养和训练,有利于促进常规的稳定性和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常常不厌其烦地提醒幼儿遵守各项活动规则,对常规教育抓不懈,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什么事情该怎样做,从而使各项活动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