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8-09-18 16:18:30
《指南》里提出了“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具体的学习品质。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应仅仅停留在罗列这些学习品质,孤立地去理解它们,而应看到这些具体的学习品质之间的关系。马里奥·希森在《热情投入的主动学习者——学前儿童的学习品质及其培养》一书中,将学习品质分为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对学习的热情”,涉及学习的情感、动机层面,包含兴趣、快乐、学习动机等要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中的投入”,涉及学习中的行为、行动层面,包含专注、坚持、灵活、自我调节等要素。显然,“热情”和“投入”是相互影响的,儿童对学习热情程度会影响其投入的程度,而投入的程度也会反过来影响其对学习的热情程度。
在本案例中,教师的一个困惑是如何处理“兴趣”与“坚持”之间的矛盾。杜威在《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一文中,就深入地讨论了这一“兴趣对努力的诉讼案”。他指出,有人误将“兴趣”仅仅看作是“客体所激起的一瞬间的兴奋”,这样,“兴趣”与“努力”就对立起来了。实际上,“兴趣这个词是自我从事于、忙于、着手于、关心于、迷醉于客观教材的程度的证明”,这样,“兴趣”与“努力”就是统一的而不是割裂的,对感兴趣的事情,儿童当然会坚持、专注,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把“兴趣”等同于“兴奋”,简直就是在败坏“兴趣”的声誉;在事物之外包裹令孩子“兴奋”的“糖衣”,不仅没有教育性,更糟的是它浪费孩子的精力,会使孩子依赖于这种毫无意义的兴奋从而无法专注地活动。
那么,我们回到案例中来看,任幼儿想到什么区就到什么区,这就是尊重幼儿的兴趣吗?显然不是。我们不妨通过以下问题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兴趣:文文对磁力片表现出的兴趣是直接兴趣还是间接兴趣?是暂时的兴趣还是持久的兴趣?是自己的兴趣还是成人虚构出来的兴趣?兴趣的发展要经历怎样的阶段和过程?孩子对一项活动是否有可能一开始不感兴趣,接触一段时间后又感兴趣了,或者,一开始很感兴趣,接触一段时间后却不感兴趣了?什么样的活动、环境、规则有利于兴趣的培养,什么样的不利于兴趣的培养?
同样,我们也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坚持:怎么才算孩子在坚持?一个有坚持性的孩子是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活动中都要坚持?在有外在目的的活动中(如完成任务后有奖励)和没有外在目的的活动中(如因为好玩所以参与),孩子的坚持有何区别?充分了解任务的坚持和不了解任务的坚持,有何区别?“坚持”是否与“灵活”相冲突?
如果我们不能回答这些问题,或者根本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我们就很难深入地讨论“兴趣”与“坚持”。
3.学习品质的发展有何特点
有些学习品质,如好奇、有兴趣、敢于探究、积极主动等,儿童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就具有了,但这些良好的品质如果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就可能呈现出L型发展曲线,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就是指要保护儿童的自主性、重视儿童学习品质的发展。
学习品质的发展是有一定序列的,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这种序列才有可能读懂儿童,进而支持儿童的发展。这样的发展序列,我们可以从《指南》里找到大致的线索,而要了解更详细的发展序列,既需要研读儿童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也需要通过实践积累经验。
二、如何培养学习品质
1.众多因素影响学习品质的培养 ·
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如果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是积极的、正向的、支持性的,就有利于儿童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如果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是消极的、负向的、非支持性的,就不利于儿童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比如,当文文提出“我明天想到建构区玩,因为我想玩磁力片”时,教师以“好的,希望你有耐心,好好玩,坚持到底”之类的话回应,这是积极的、正向的,但对儿童的支持性不够。如果成人的回应是“哦,好啊!你准备怎么玩呢?”“你准备和谁一起玩呢?”或许可以给予儿童更多的支持,至少有可能借此了解儿童的兴趣是暂时的、冲动性的,还是思考之下产生的。此外,成人与儿童谈论活动中的情感体验、遇到的困难、经历的过程,也会影响儿童学习品质的形成,比如,教师可以说:“用磁力片拼搭飞机可好玩了,但是有点难,我试了好多次才成功,你明天可以试一下。”
课程的挑战性。有挑战性的课程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儿童越有兴趣,就越能坚持、专注。而所谓缺乏挑战性的课程,有两种情况,“一个极端是不尊重儿童智力的浅显的‘搞笑’课程,另一个极端是远远超出儿童理解水平和背景知识、让儿童感到失望的课程”。皮亚杰也曾指出过“适度新颖原则”——一个人既不会注意太熟悉的东西,因为已经司空见惯了,也不会注意太不熟悉的东西,因为和他的“图式”中的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案例中的教师提到,“文文很聪明,接受能力强,平时在集体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很快,可一旦完成了,他就会注意力分散,静不下来了”,由此,教师可能要考虑一下课程是否缺乏挑战性。
教学方法。有些方法、规则可能会激发儿童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而有些则可能限制儿童的参与和投入。在一个处处受限制、做什么都得看成人脸色的环境里,儿童是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如果儿童感受到自己是在为他人做事,做被要求做的事,他们的投入程度就不会高。而成人一味地简单表扬或过度赞美甚至过多地给予外部奖赏,也会使儿童过于在意自己的表现与别人的看法,不能真正地投入活动。
日程安排。可预测的、宽松、开放的日程安排,有利于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混乱、紧张、刻板的日程安排,则不利于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一些幼儿园安排的一日活动表面看起来丰富,而实际上,一整天里儿童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像机器一样被动运转。一些幼儿园的区角活动时间比较短,儿童往往还没真正投入其中,就已经到了该结束的时间。儿童往往需要通过摆弄对材料本身有一定程度的熟悉,有时甚至需要一段时间漫无目的地玩耍,才会慢慢投入到探究活动中,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
此外,严苛的班级管理,低水平的师幼互动等,也会影响儿童学习品质的形成。
2.学习品质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策略
知识、技能是可以通过练习来改进的,学习品质不是知识、技能,而是面对知识、技能的态度、倾向,因而不能依靠直接的训练、教导来培养。要培养儿童坚持、专注等良好的学习品质,不是成人整天将“坚持”“专注”之类的话挂在嘴边,空洞、宽泛地要求孩子“坚持到底”“认真点”就能实现的。
学习品质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策略,在生活中、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是策略之一。有人可能会说,这个案例中教师就是期望通过文文所喜欢的区角活动来培养,但不是失败了吗?我们必须明白,这里的“游戏”是指符合游戏特点的、儿童自己的游戏。那种号称是游戏但儿童并不认为是游戏(或许认为是上课、劳役)的活动,不太能够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游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愿、自主。在案例中,我们并不清楚这个建构区里除了新投放的磁力片外还有其他什么材料,儿童可以开展什么活动,因此,我们无法进行细致的分析,但我们可以较为广泛地去讨论、思考的是:区角活动是什么?与游戏是什么关系?班级里可设置哪些区角?区角之间应该如何分隔、联系?而这一切都应该以有利于儿童热情投人地参与活动为基点。其实不仅仅是游戏,幼儿园的所有活动都应该关注儿童的主动性。《指南》不是指出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吗?这就是在强调要激发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