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8-09-19 11:33:56
因此,审视这一教学活动的目标,我们可以这样考虑:一是了解故事内容,学习角色对话,尝试合作表演;二是分析角色特点与纽扣的关系,知道纽扣有颜色、形状、大小等多种不同特征;三是感受友情的温暖,懂得关爱他人。
二、整合教学因素,修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必须是科学的,严谨的,一些已有教材受编者个人的想法以及时代的限制,其教学内容在当下的实施过程中就会有所限制,脱离或是不能更好地结合幼儿的经验。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就有必要根据幼儿的经验进行合理的改编,使它在保留原有精华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多方面的教育效应。
从小班幼儿的思维特征和能力特点来看,他们的有意注意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教育者在执教过程中,有必要挖掘和借助教学材料多方面的因素来调动幼儿的有意注意,在较好地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尽可能地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我们可以从幼儿熟悉的角色入手,从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考虑对教材的修改。
1.斟酌角色特征。在《一颗纽扣》这一故事中,出现了几个幼儿较为熟悉的动物。但就我园幼儿来说,他们对我国情境互动课程中几个常见动物最为熟悉和喜爱,其中也有两个角色出现在了这一故事中,只是没有冠以相应的名字。结合这样的情况,笔者考虑将故事中的角色都用情境互动数学课程中的动物来代替。
另外,故事原文的角色似乎经过筛选,但并不合理,因为对于现在的幼儿来说,动物衣服上的纽扣形象与其喜爱的食物相同,比较有新意,然而最后出现的纽扣大小这一特点对小班幼儿来说已不新奇,而且还与前者不同。如果考虑按纽扣特征来看,那纽扣另外一些显著的也是为幼儿所熟悉的特征,如纽扣有扣眼等,在故事原文中却没有提及。
2.完善角色对话。故事《一颗纽扣》描述了小老鼠找纽扣主人的经过,它前后找了三位,第一位小刺猬以颜色和形状这两种特征来说明纽扣的特点,第二位小兔的说法却又只用了形状这一种特征来说明纽扣的特点,第三位大象的答案又以大小这一种特征来说明。这样的语言明显不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因而不便于幼儿记忆。
进一步分析,我们还能看到:故事中小老鼠遇见的三个角色中,前两个角色对自己衣服上纽扣的描述,还隐藏着一种特点,那就是动物与其喜爱的食物的匹配,但最后一个角色的描述又丢失了这一特点。这也是故事中的又一大遗憾。
如果使三个角色所描述的纽扣特点由一种逐步演变为三种,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纽扣的特点就可以一点点地丰富起来,幼儿不断地接受到新信息,对角色的对话更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了。
于是,我将故事全文修改如下:
在地上,有一颗黑黑的圆圆的纽扣。乖乖鼠发现了纽扣,心想:这是谁的纽扣啊?天那么冷,衣服上掉了纽扣,该多冷啊。乖乖鼠决定去找纽扣的主人。
乖乖鼠向前走去。在草地上,它看到了贝贝羊。乖乖鼠就问:“贝贝羊你好!这是你的纽扣吗?”贝贝羊回答:“谢谢你,这不是我的纽扣。我的纽扣是绿绿的,和小草颜色一样的。”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