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8-09-19 13:11:10
三、鼓励合作互动,生成建构
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要求给教师提供了创造的巨大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保证课程建设的效果与质量,管理者应鼓励教师通过合作互动,生成建构自身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与把握,并在教师实施课程的过程中,注意处处激发和保护教师的创造力,对她们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对她们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及时给予支持。有些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有时需要花费教师很大精力,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活动未必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和孩子们都会感觉到很沮丧。遇到这种情况,园长应在安慰与勉励教师和孩子们的同时,给予专业智慧上的支持,帮助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并找到适宜的解决对策。
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大班在开展“我们周围的房子”这一主题的系列活动时,开始的准备与铺垫活动都很顺利,孩子和教师的兴趣都十分高涨,一致要求开展实习场——造房子,但是谁知实施半天后,便因为材料不恰当而以失败告终。教师努力克制着自己的失望,同时极力地安慰着孩子,大家都深深地陷入了沉思。笔者随即把教师们都召集起来,轻松而不无深意地对她们说:“我们不能以成败来论英雄。失败对孩子来讲不一定是坏事,引导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不是更有教育价值吗?”在笔者的肯定和鼓励下,教师和孩子一起再探究,寻找更多适宜的材料,而后第二天继续活动,孩子们心目中美丽的“房子”终于竖立了起来。又如在大班系列主题活动“虫儿飞飞飞”开展过半后,教师说出了她的困惑,甚至感觉做不下去了。原来在主题开展前的一个周末,教师设计了许多调查表,让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对所住小区的昆虫情况做一个调查,而后开展的第一个主题活动就是让孩子们相互交流周末了解到的有关昆虫的情况,然而孩子们根本交流不出什么,而且兴趣都不高,致使这一活动的实施效果很不理想,教师也觉得活动无法继续了,因为孩子们似乎对昆虫根本不感兴趣。然而,当教师组织孩子们去附近的运河公园远足时,他们对捉到的蚱蜢十分感兴趣,提了不少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展开了初步的讨论,提出了很多假设与推想。可见,孩子们实际上对昆虫还是很感兴趣的,前面的活动之所以无法吸引他们参与,关键是教师的教育手段与方法过于陈旧,教师很大程度上仍然念念不忘传统的上课模式,而忽略了儿童自身生活经验的准备与利用。于是,笔者引导教师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提议为什么不让孩子们先捕捉蚱蜢,再让他们饲养、观察蚱蜢,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后,再引出其他的昆虫,让孩子们主动想要去查阅资料、请教成人呢?既然内容生活化、组织游戏化的观念大家都能接受,为什么我们实施课程的途径不能生活化、游戏化一些吗?经过笔者的这一番分析点拨,该教师茅塞顿开,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到,新的课程观、教育观要求我们重新确定教师的角色,建立新型的师幼关系;要求我们必须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点建设幼儿园课程体系,这必然会对教师的教育技能提出新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课程评价模式,放弃对热闹的课堂实施场面的追求,而能始终追随儿童发展的真正需要与兴趣,以激发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为目的,以自身的教育智慧灵活应对来自幼儿的挑战。教师身上所承载的文化、经验,由此并不自动构成居高临下的“权威”,教师必须学会与幼儿平等对话,做幼儿健康发展的引导者和幼儿学习的合作者、研究者及欣赏者。[4]在此新认识的指导下,该教师重新设计活动环节,从幼儿自发产生的兴趣出发,逐步引导幼儿探索了昆虫的种类、生理结构与特征,以及昆虫与自然和人类的关系等。课程实施过程由此成为师幼共同探索新知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充满了自然与和谐,也充满了创造与快乐。
总之,我们多年的实践证明,借鉴科学编制的课程文本,根据本园条件与幼儿发展需要组织实施,不仅能有效促进孩子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其实施过程本身就是建设园本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以笔者所在幼儿园为例,我们最终建构了“游戏取向”的园本课程体系,相比原先借鉴的课程蓝本来说,我们更强调游戏精神;更注重与主题呼应的幼儿生活实习场的建设与利用;更重视幼儿的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在课程实施中始终贯彻课程审议的精神与程序,实现了从借鉴到创生的飞跃,使课程管理产生了最大的质量效益。
参考文献:
[1]严仲连.幼儿园课程实施适应取向的内涵、特点及影响因素.学前教育研究,201O,(2)
[2]徐碧贤.建构基于生态环境的园本课程.学前教育研究,2009,(5)
[3]庄春梅.主题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路径和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09,(2)
[4]叶俊萍.优化生活化教育环境,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学前教育研究,2010,(9)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