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8-09-20 13:09:54
案例思考与对策: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如在第一个环节“参观舞会现场”中,教师不应该是走马观花似地带领幼儿参观场地,而应启发幼儿发现并说说其中蕴涵着不同的排序规律。然后教师适时小结:原来这些图形宝宝排的时候还有一定的规律呢,它每次都是两个一组,三个一组按这样的顺序不断地重复下去。在幼儿装饰完舞场后,可带领幼儿欣赏排序规律的美;在幼儿发现规律时,教师应有意识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描述规律,给幼儿正确示范。如发现墙壁上布置的图案,可这样描述:这是按两朵花、一只蝴蝶、两朵花、一只蝴蝶这样的规律装饰的。如果教师在以上两个环节中注意提升幼儿的经验,幼儿对按规律排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下一个环节“装饰皇冠”中,就能运用这种经验的迁移来装饰,也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规律了。
小结语应用有助于习得学习的方法
案例
中班数学活动《环形计数》的目标是:在已有数数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大胆尝试、学习、比较运用各种经验进行环状排列物体的数数,对环形排列的物品感兴趣,体验与同伴交流的快乐。
活动开始,教师出示向日葵,引导幼儿数向日葵的花瓣,说说:你知道向日葵有几个花瓣?你是怎么数出来的?接着请两个小朋友说说是怎样数出结果的。然后让幼儿进入“数数乐园”进行数数,并要求幼儿把每种物品上图案的数量记录下来。最后,幼儿交流、讨论,教师出示一张记录纸,和幼儿一起验证每种图案的数量。
案例分析:在数学回归幼儿生活后,我们发现生活中有着大量的数学资源。活动第一环节,教师出示一朵向日葵,让孩子说出有几片花瓣。有的孩子说八片花瓣,有的孩子说九片花瓣,很遗憾的是,教师没有及时抓住这一良好的教育契机,就匆匆带领幼儿进入“数数乐园”了。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中,孩子在老师提供的操作材料中统计图案的数量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张大的记录纸,教师提问“圆形的图案有几个……然后在图案旁边把对应的数字圈起来,请和老师答案一样的将手举起来”。可以看出,教师注重操作的结果,忽视了学习方法的习得。
案例思考与对策:很多人认为数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知识性,殊不知,如果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或技能只是纸上谈兵,那么学得再多也是无用的。数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帮助幼儿更有条理地认识周围世界,解决生活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果此时教师能够帮助幼儿提升有关经验,更注重引导幼儿发现、归纳环形数数的方法,那教育效果一定截然不同。其实环节一和环节二中教师的问题是一样的,即注重结果。教师应抛出问题:“这朵向日葵到底有几片花瓣?怎么数才能数得又对又快。”孩子围绕着问题讨论后,达成共识,教师及时小结:用两个手指捏住其中的一片花瓣,然后按顺序一个一个接着数。教师还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又快又对地数出花瓣的数量?”激发孩子在操作中探索的欲望,让孩子带着问题操作,带着目的探索,获得有益经验。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帮我们记住从哪里数起的方法有很多,有根据图案大小不同、颜色不同进行数数的,有用手按住的,有做记号的……数不同的物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大家回去后可以再去试试,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最后,让孩子回家数数环形物品的数量。这样孩子就能将习得的环形数数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真正体现了“素材来源于幼儿生活,活动帮助幼儿丰富和提升经验,最后又回归生活”的宗旨。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也在真正意义上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向为幼儿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幼儿处在这样一个生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一方面有足够的探索、发现、交流与讨论的机会和时间,另一方面教师有效的小结语也成为幼儿数学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只有在活动中做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注重经验的提升、关注方法的习得,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活动的功效。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