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8-09-23 09:40:57
"素养教育"产生之背景及实施策略
一、前言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界掀起了教育改革浪潮,有关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讨论如火如荼地展开,针对中小学课程、教科书的研发工作得到积极推进。究其原因是苏联于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一事件让美国十分震惊。美国政府于1958年迅速颁布《国防教育法》,并启动了规模超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工作,这就是著名的"结构主义教育改革"。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各国也纷纷颁布了各自的课程核心标准、纲要、指引之类的文件(DepartmentforEducation,UK,2013、FinnishNational BoardofEducation,2004、MinistryofEducation,New Zealand,2007、u.s.DepartmentofEducation,2010等),其中都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合作、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能力。这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可以统称为素养教育,其中独立自主能力尤其强调"问题解决能力"。本文拟从未来学视角出发,分析为什么21世纪初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会特别强调学生"素养"的培养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相关研究和看法,然后以"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为例,提供一些建议,希望对改革传统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二、未来社会的特质对学习者的影响
为什么21世纪初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强调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其背景从根本上讲是受未来社会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影响。未来社会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质:
1.快速的:当前,社会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速。譬如,从英文词汇量增长来看,目前英文词汇量大约有50多万,这个数字是莎士比亚时代(16世纪60年代)的5倍,新的词汇还在不断增加;第一代手机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07年出现了智能手机,2011年出现了运用智能手机发展出的社交平台(比如微信),2013年开始出现大量APP软件,手机功能快速多元化;新的科技成果每两年就会增长1倍;以前博士生念的课程,现在本科生在念了……在这样快速发展的社会,孩子如何面对各种压力?学校教育中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是什么意思?家长要求学校利用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是否能有效帮助孩子面对未来社会的竞争?面对这么多要学的东西,学习者只能放弃一些日常的活动,每天孜孜以求,然而,这样就能面对快速发展的未来社会吗?
2.大量的:全球每天出版的报刊数不胜数。纽约时报每周的信息量可能比18世纪一个人一生接触到的信息量还要多;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朋友圈、电视、广播、计算机、报刊等途径获得各种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学习的内容仍被限制在学校提供的书本上,学生能获得未来社会所需的能力吗?学生应如何在大量信息中选择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3.境争的:过去个体的发展通常是循序渐进的,完成学业,开始工作,跟着上司、师父、学长慢慢学,慢慢地发展与晋升。未来则可能是20多岁的人与30多岁、40多岁、50多岁的人共同工作,在不断的创新要求下,面对的竞争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孩子未来的竞争者不仅仅是同龄人,甚至不仅仅是人类,还可能是机器人。2016年Google发展出来的AlphaGo在与高段棋手的较量中取胜了。有学者预测,至2023年左右,1000美金的计算机,其运算能力就可能超越人类的运算能力。机器人可能会抢人类的饭碗,很多人可能会失业,学生如何面对这么激烈的竞争?
4.未知的:因为前面所分析的未来社会所具有的快速、竞争特质,我们无法想象未来社会会是什么样子的。全球气候变暖会如何发展,应如何应对机器人取代人类个体工作的情况,哪些工作会消失,哪些工作会兴起?我们如何去教导"现在"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目前可能还"不存在"的工作?老师、家长、学生该如何面对"学习"这件事?
5.多元化的:由于科技化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以及人口的流动,未来社会会变得更加多元。跨国旅游、移民人口增加,加上交通工具的便利,使得时空距离被缩短、人们接触异族文化的经验在增加、思想交流的机会与频率在提高,进而促使社会价值观和信念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未来学习内容的选择是倾向于自己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抑或是倾向于多元文化?学校是强调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创新,还是以传统文化传承为重?学校和社会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多元化的机会?如何让处于经济弱势地位的学生也有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
三、相关国际组织对公民核心素养的研究
上述问题是全球教育界需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一些相关国际组织于21世纪初纷纷发布了有关公民素养教育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是从未来学的角度得出的,旨在培养可以应对不确定性很高的未来社会的公民。21世纪初的课程改革从强调学科知识转向重视整合性、跨领域的综合能力,教育内涵更丰富,比如,更强调情意方面的教育目标。过去知识导向的课程内容容易与生活脱节,无法有效培养学习者应对未来社会的能力。综合各种研究对个体核心素养的定义,我们可以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应对社会之复杂生活情境需求"所必须具有的能力。讲得更明确一点,核心素养就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运用知识、技能与态度等应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下面介绍四个国际组织所界定的公民核心素养内涵。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核心素养包含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自我发展四个方面。学会求知是指获得知识的技能与情意态度;学会做事指的是职场技能与团体合作能力;学会共处主要是指学会在团体中生活以及为实现共同目标与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学会自我发展指的是个体达到自我实现所需的综合技能。
2.经合组织(OECD):该组织于2003年提出了一个公民三大支柱的核心素养框架。三大支柱为灵活使用工具的能力(如信息科技及人文素养)、与异质群体互动的能力(如人际关系处理、团队沟通、冲突化解等能力)、自主行动的能力(如负责任、自我管理等能力)。这三大支柱皆强调个体需具备独立思考、反思、应对危机等能力,相互之间的关系则是互动的。
3.欧盟(Eu):该组织于2006年提出了公民八项需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即母语沟通能力、外语沟通能力、数学素养、科技素养、媒体数字素养、学习素养、公民素养、创新精神和文化察觉。
4.21世纪关键能力联盟(Partnershipof21stCentury Skills):这是一个由美国产业界、教育界及联邦教育部于2002年成立的组织。该联盟提出了K一12学生应具备的关键素养,其内涵见下图所示。图中内圈为关键能力的基础,指的是各学科核心知识和21世纪的重大议题;外圈为三大技能,分别是生活与生涯规划能力(弹性与适应力、社会与跨文化力、生产力、领导力与责任感)、学习与创新能力(创造力与创新、批判思考与问题解决、沟通与合作),以及信息、媒体与科技能力。
四、"素养教育"实施策略一一以"问题解决能力"为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素养教育较之以往教育目标的概念更为宽泛,既包括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也包括分析、推理和有效交流的能力,还包括在不同情境(个人情境、职业情境、公众情境、学术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教育内涵丰富、形式多元,本文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例来证明素养教育是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