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8-09-23 09:45:53
支持儿童说出刚体验到的情感以及它们产生的原因。
讨论引发某种情感的情境。
和儿童一起寻找处理这类引发某种情感情境的策略:和儿童一起思考在当前情境中可以确定什么情感处理目标,这个情境该如何发展,并共同分析达成这一隋感处理目标的可能性。
设置儿童行为的界限,而不是限制他们的情感和愿望表达。比如“如果有人拿走了你的玩具,你生气是正常的。但由此打人就不对了。”和儿童一起思考寻找合适的反应行为以及反思不合适的反应行为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支持儿童情感的态度以信赖的教育风格为前提。信赖的教育风格是以情感的温暖、情感的正常表达和设置行为界限为特征的,避免限制儿童的情感表达权利和贬低儿童情感表达的意义。
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海姆·基诺特提出过这样一个论断:儿童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情感来学习的,比如儿童刚刚体验了“生气”这一情感,这时就存在着和儿童谈谈有关“生气”这一情感的机会:让儿童说出这一隋感,和儿童一起来思考怎么处理它。假如儿童再次体验到这一情感,他就有可能运用到学过的处理方法了。[29]
五、优化教师元情感结构的建议
教师对儿童情感的支持性行为通常会表现为以下5个步骤:[30,31]
1.意识到儿童的感受。为了能够准确分析儿童的感受,并提高对儿童感受的敏感性,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经常去感知和反思自己的情感,比如,借助情感日记记录自己有过的感受以及和这一感受相联系的思考。[32]
2.把允许儿童表达感受作为接近儿童以及引导儿童学习有关感受知识的机会。
3.感同身受地去倾听并分析儿童的感受。通过共情促使儿童把伙伴视为一个同盟者或者支持者。
4.引导儿童说出他的感受并用适当的语言加以分析。
5.设置界限,同时引导儿童发展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设置界限时向儿童说明,他的感受不是问题,问题是与此有关的不合适行为。儿童的所有愿望和感受都是可以接受的,但不是所有的行为方式都可以接受。在所有的行动方式中,儿童的自尊应受到保护。为了引导儿童发展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可先确定问题处理的目标:儿童想在处理目前碰到的问题时达到什么目标?之后引导儿童对这一可能的问题解决目标作集体思考,也可鼓励儿童独立思考。成人也可提供可供选择的问题解决策略,但不要加以控制。紧接着,引导儿童在自己的价值观基础上检视所提出的问题解决策略:这个问题解决策略合适吗?它有助于成功解决问题吗?它有风险吗?我会有什么感受?其他人会有什么感受?成人也可以帮助儿童选出合适的问题解决策略。
为了引导儿童更有意识地感知自己的情感并加以反思,下面的这些问题可供教师参考。这些问题涉及“伤心、生气和害怕”等情感体验以及对这些情感的处理:[33,34]
●反思自己童年时对“伤心、生气和害怕”等情感的体验和处理,反思自己与监护人的情感关系
1.某种情感的体验是怎么样的?
2.这些情感您在家里通常是怎样表达的?
3.这些情感体验您和他人分享过吗?
4.您的监护入对您的这些隋感是如何反应的?
●反思自己“伤心、生气和害怕"等情感的元情感结构
1.您面对这些情感时有何体验?
2.您体验这些情感时有怎样的表现?您是凭借什么来加以表现的?
3.您面对这些情感时谁可以接近您?比如谁可以来安慰您?”
4.在怎样的情境里您体验到了这些情感?
5.您的家人通常对您的情感是如何作出反应的?
6.您一般如何看待这些情感?
反思自己对儿童这些情感的体验和处理
1.可以凭借哪些迹象在儿童身上辨别出某种情感?
2.是什么触发了儿童的某种情感?
3.是什么原因让儿童体验到了某种情感?
4.儿童对某种情感作出了何种反应,您是怎样处理儿童的这种反应的?
5.儿童是以什么行为方式去处理这些情感的?
6.您在儿童体验和处理某种情感时通常会引导儿童设置什么样的目标?
7.儿童通过这些情感会获得什么经验?
8.您一般是如何看待儿童的这些情感的?您会将自己的哪些情感和儿童的这些隋感联系起来?
为了促进教师形成支持情感的行为方式,以下两个问题和三个隋境可供教师进行反思练习时使用:[35,36]
·您的回答会如何影响到儿童?
·您还可作出其他什么反应?您可通过怎样的言行去支持儿童处理他的情感?
情境1:
一个孩子从另一个孩子那里拿走了一个玩具,被拿走了玩具的那个孩子生气地走向教师。
教师的反应:
“不要那么当真!他不是要做坏事,肯定马上就会把玩具还给你。不要生气了。”
“你伤心了,因为别的孩子拿走了你的玩具。那我们现在能做什么呢?你是想玩其他的玩具呢还是想先把你的早餐面包吃掉?”
情境2:
一个孩子在看图画书,图画书的结局让他很伤心,孩子看完就开始哭泣了。
教师的反应:
“你不需要为此哭泣啊,这只是书里的一个故事。如果是你家里的宠物死了,你是可以伤心的。”
“这个故事也没有什么可伤心的。不要再去想它了。”
情境3:
一个孩子胆怯地从睡眠室里走出来,因为他做了个噩梦。
教师的反应:
“你不需要害怕的。这只是个梦。”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