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困局如何破解?
开学了,个体老板高新民终于长长吐了口气。今年三四月至今,他为了让儿子进入一所“名小学”费尽心思,终于拿到一张“入场券”。
择校热年复一年愈演愈烈。专家认为,在择校这个“顽症”面前,考验的是政府的政策执行力,要遏制择校风,先要根治权力寻租。
择校之难
高新民告诉记者,从今年年初起,他就四处托关系,想把儿子送进一所名小学,为此紧张得好多天睡不好觉。
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免试就近入学。实际上,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学校之间从硬件设施到师资力量等各方面存在一定差别。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不少家长想尽办法。
如果户口不在好学校正常招生片区内,想要择校要交纳一定的“择校费”。山东一位家长说,择校费高至上万元,还要四处托关系找门路,才有可能求得一个名额。
跨区择校后上学的路远了,有的家长就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有的索性在好学校招生片区内买一套住房。怀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苦心,许多家长宁可自己的日子过得紧巴,也要花钱为孩子“择”好学校。
择校怪圈
“一般学校吃不饱,名牌学校吃不了”。择校风使教育资源配置愈发不均,成为一些地方中小学校招生时常见的矛盾。
山东一所“名”小学有近4000名学生,每天仅放学就要花半个多小时,学生做课间操得分不同时段。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些普通学校生源逐年减少,有的甚至被合并。济南市有一所学校过去被称为“百人小学”,全校只有98名学生,22名老师,后来与附近学校合并后只有两三百人。学校有一座破旧的教学楼,一个小操场。记者在学校片内小区采访,有家长对记者说:“实在没办法才把孩子送到这里。”
在“名校”,由于生源过多,不得再三扩班、扩建。“大班制”弊端逐渐显现。不少家长向记者反映,班里学生多,老师负担重,就把一部分责任转到学生和家长身上。有家长说,老师作业批改不过来,常让学习好的学生帮助批写。
“连作业都看不过来,老师怎么因材施教啊。”这位家长忧虑地说,当初千方百计把孩子送进这所山东省有名的学校,后来发现由于班里学生太多,老师只能重点关注“两头”的学生,也就是尖子生和后进生,顾不了大部分学生。
治择校先治权力寻租
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的师资力量,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但择校之风依然盛行。有专家认为,政府部门对政策执行不力、监管缺位是主要原因。山东一“名校”校长告诉记者,每年接到各个部门领导的批条数不清楚,学校不敢得罪,择校口子只得越开越大。
专家认为,能否治愈择校顽疾,考验的是政府部门的决心。政府部门要带头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各项规定,加强政策执行力,除了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外,要从自身做起,不给择校开口子,消灭择校存在的社会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