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小学,看北京教改历史(2)
3.推优
由于重点中学生源都来自择校,不利于缩减各学校差异,因此教委2008年搞了个推优。让每个小学都有一定机会进入重点中学,这样各个重点中学的生源就逐步拉近。而且家长们也就不再依赖于重点小学了(在普通小学依然有机会依靠推优进入重点中学)西城,东城学区教育差异小,执行问题不大。海淀有远郊农民,也就中关村知识精英,因此无法完全执行推优,所以有的推优中学没有报名,有的小学推优名额少。真要一刀切,估计也就乱了。
未来的教改方向预测,限制跨区减少了各区县生源的差异,肯定要坚持巩固。全面的电脑派位是未来的方向,因此目前普通校之间的电脑派位不会被取消。推优制度是新事物,第一次执行遇到了一些问题,会改进。比如推优女生太多,未来是不是会有男女比例?地区教育差异太大,短期内无法改变,是不是推优对于不同小学,中学会有一些细化比例?如果教委感觉到推优有利于拉近学校差距,减少择校率,推优的比例就会加大。我的判断是这种可能性很大。
但是重点中学为了升学率,生源就是学校的生命线。因此面对变化,重点中学也会采取相应措施。推优挤掉了择校生的名额,就把他们储存在自己的民办分校。中考的生源,主要从本校和民办分校里选拔。所以有可能几年后的演化就是重点中学推优化,重点中学的民办分校精英华。因此,决定走推优道路的家长需要想清楚,有可能到时候你推优去的的重点中学已经不是真正的重点了。他的分校才是。
重点小学的形成,不仅仅依靠老师,设备,生源也是个决定性因素。例如中关村1,2,3小片内是中科院家属楼,和4,9小是化工部,林业部家属楼,府学小学片内是文化部家属,史家是外交部,实验二小是师范大学子弟小学。每个重点小学的身后,你都能看到一批高素质的家长。因此选择小学,多看看问问,谁家的孩子上这个学校?
各区县的教育差异正是由于生源的差异逐步形成的,短期内很难改变。对未来的发展,我比较看好朝阳区,大量外企人员的子女如果在小学就近入学,在小升初,中考中,由于政策的限制都留在了朝阳区,未来朝阳区依靠这些生源,可能出现一些不错的重点中学,从而他们的高考成绩有可能缩小与海淀西城的差距。但是这都需要时间,目前来看,2009年这批孩子应该赶不上这个变化了。因此我的判断是选择小学,跨区择校目前还是有必要的。
总的来说,选择小学,在经济人脉实力的基础上,看学校生源,看区县,看学校的学区(万一择校不成功,至少电脑派位的中学不能太差了)。推优可以考虑,但是不要太依赖这个东西。加上工作地点,居住地点等因素,大家应该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补充一句,住校不是个好选择.
【相关阅读】择校,我们到底在给孩子选择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