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让我们共同享受读书的快乐!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4月23日,作家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倡导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每年的4月23日,在世界的五大洲,在不同语言的国度里,人们不约而同地做着同样的事情———读书。这是全世界读书人共同的节日!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第十四届“世界读书日”的今天,本报发出以下倡议: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让我们亲近图书!诵读经典!
在这一天,告诉亲人和朋友:“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共同享受读书的快乐”。
在这一天,与家人一起,分享一段经典文学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在这一天,走进图书馆,看一本杂志,借阅一本书。
在这一天,走进书店,买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开始阅读。
在这一天,登录一个读书网站。
在这一天,向你的亲人、朋友、同事、同学推荐一本经典好书。
在这一天,送一本书给你的亲人、朋友、同事、同学。
在这一天,对你周围的人谈论书以及关于书的故事。
从这一天开始,确立一种信仰:“阅读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阅读是幸福、快乐、精彩、高尚的人生,要使工作生活成为阅读学习的过程,让终身学习、毕生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和风尚,成为这座山城的风景与文化”。
相关链接:人均读书下降并非个人喜好改变
4月23日是第14个世界读书日,世界各地的人民把这一节日用各自的习俗来庆祝及宣传世界读书日的意义所在。英国的庆祝活动便已超过1000多项;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会举办许多大大小小的书展,街上也会有许多摊档;东京、韩国、墨西哥等国家也利用各自独特的方式来庆祝这个节日。
而在中国这些节日庆典也并不缺少。国家图书馆在今年以及往年都会启动“阅读中国”这一活动。青岛市图书馆、广州购书中心、上海和重庆等城市也举行了一系列的相关活动。虽然这些活动可以为视为积极参与的一个代表,但是在2008年的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网络阅读首次超过图书阅读。中国每年出版各类图书不下30万种,但户均消费图书仅1.75本,世界最大的图书生产国,却是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
阅读图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中。中国教育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出现了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没有任何空间来进行自由发挥。由于课堂上不能给予学生思维上的成长,如今的青少年只能依靠阅读经典名著了。如果想要达到具有独特、深刻、精英水平的思想,我们还是要从书籍中获得。
为什么图书阅读已经沦落到如今的地步了?其实答案并非为“不喜爱,没兴趣”那么简单。我们现在处在媒体时代,而书也作为一种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比其他媒介更深入、更具思想。现在,大众的信息获取和价值判断严重依赖于“大众媒体”,而不是书本。正图着如今高速发展的环境中,网上和手机的各种文学开始兴起。网民们把经典名著扔到一边开始阅读方便、快捷、简短、易懂的网络小说。它吸引的原因之一是跟电视和广播一致,在于它不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文学品味来理解这部作品的全貌。这些新媒体中的“图书”已经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是恰好与如今流行的“快餐文化”相投和的阅读方式。
另外,现在因为各种搜索引擎、博客、电子邮件等媒介使得大众呈现了“碎读”这一现象。由于海量的信息每时每刻向我们冲浪而来,网络这万能媒介似乎毁灭了人类的专注与沉思的能力,造成现在的人们没有静坐看长篇文章的能力了。这个现象并不难以想象,一目十行的定律便是大众传媒时代世界里的公民所生活的必备条件。
最后,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如今的社会状况。从现在人们的口头禅“时间就是金钱”就可以判定当今世界的时间贵如油。我们总是想着在同一个时间可以完成多少件事,怎么把我们的一切提到最高效率,不停地在研究发明新技术来节省人们的时间。如果不多花一点时间学习或工作,可能明天你就会被别人替代。虽然九成多的大学教授认为学生读书不够,但大学生则坦言,能安心好好读几本书已成为一种“奢侈的享受”。因此,学生们只能想着就业、考研、出国,就业人员则考虑到不是在办公室里多加班,就是阅读一些更现实的书目。那些名著,包括哲学、美学、科技等领域的图书都占不到阅读量的1%。在这样的世界里,仅为了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就需要占用看书时间来做些更“有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