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喂养重点之“辅食添加”
母乳含全价营养素可满足1~4月(或1~6月)内婴儿生长发育的全面需要。但是,因为母乳分泌量在早期(4个月内)可随婴儿的发育而增加,到4个月以后达到了最高分泌量了。这时仅以母乳喂养就不能完全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因此,大部分婴儿在4~6月时开始添加辅食;此外,4~6月的婴儿消化系统及器官的协调性已能逐步适应母乳以外的其它食物,肠道消化酶也开始活跃,也可尝试添加辅食了。
适时的辅食添加可让婴儿逐步适应各种食物,逐步完成从完全依赖母乳营养过渡到依赖自然界其它食物营养,致断母奶后可以完全适应人类的食物。在这里特别提出:断母乳之前要逐渐为宝宝每天加一些配方奶,让他有适应的过程。因为,一岁以内应以奶为主,一岁以后也要每天给宝宝添加一定量的奶。现代营养观提出:品种多样、营养均衡、适量摄入,培养良好的饮食行为,应从婴儿期开始。辅食添加正是其中主要的内容。
辅食添加的意义还有:
4~6月龄是婴儿味觉的敏感期,适时添加各种不同味道食物可培养孩子长大不挑食不偏食的坏习惯;母亲孕末期给胎儿储存的一些营养素如:铁、锌、钙及一些维生素,在这个时期已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需从食物中补充;通过辅食添加可以培养婴儿咀嚼能力,对以后语言发育有一定帮助。
辅食添加的具体时间
应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如每月体重增长小于500克;或者喂奶的时间较过去延长;或喂奶后婴儿出现异常表现,如哭闹、烦躁不安等,说明母乳量已不足够,是添加辅食的时候了。
另外,宝宝还有一些其他的表现:流口水、咬奶头和玩具、看见大人吃饭咂嘴、眼睛发亮等。这说明都可考虑给宝宝添加辅食了。但是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安排。如宝宝比较胖、早产儿或者正在生病期间都应晚一些时间再加,还可以请医生给与辅食添加的建议。
辅食添加应遵循的原则
每个宝宝的健康和喂养情况都不相同,父母在给孩子添加辅食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烦恼。但是,如果您掌握了辅食添加的原则,那么喂养宝宝可能就会变得不那么困难了。一般来说,辅食添加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从少量到适量原则。
第一次泥糊状食品添加的量要少一些,大约1~2勺。不同婴儿对热量需要相差很大,父母不要将自己孩子的食量与其他婴儿相比,只要婴儿的生长发育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就可以认为所添加的辅食量是合适的。
2、从一种到多种原则。
添加从未吃过的新食品时,必须先试一种,待宝宝习惯后再试另一种。添加另一种新的固体食品时应有3~5天间隔来让宝宝适应。不同的婴儿接受新食物的时间有差异,短的只要1~2天,长的需要5~6天,因此,必须要有耐心,让宝宝对新食物有多次的接触,以便宝宝学习进食方法,并适应新的口味。有时宝宝会吃吃吐吐,千万不要误以为宝宝对该食品不接受,若坚持下去,这种情况可能就会消失。宝宝有时接受一个新食品可能要8~10次。在试喂时要了解宝宝是否对新食物过敏,过敏时要停止喂食。但宝宝对食物的过敏反应可能并非永久性,有些婴儿长大后,这些过敏反应会消失。为避免过敏反应,添加辅食可先从单一谷类食物如大米粉开始,因为米粉中所含谷蛋白(面筋)含量最低,最不会引起过敏反应,正如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谷类是婴儿最早和最容易接受的食物。一旦婴儿对单一谷类食物耐受力形成后,就可逐步添加其他食物如蛋黄。在宝宝已经习惯了不同的食物后,可以从宝宝已吃过的食物中挑选几种食物有机组合,完成由添加单一食品到混合食品的过渡。
3、由稀到干、由细到粗原则。
宝宝的咀嚼能力是逐渐完善的,因此辅食的质地应适合宝宝的咀嚼能力。一般来说,应从较稀的流质食物开始,逐渐过渡到较稠的流质、半流质、泥糊状,最后到固体食物。例如从米汤、稀粥、稠粥,最后到软饭。食物性质从细到粗,先喂菜汤、细菜泥,以后逐渐地试喂粗菜泥、碎菜和煮烂的蔬菜。一般婴儿在6~8月龄时牙齿萌出,父母应为其开始添加可咀嚼食物,如饼干、馒头或烤面包等,以帮助婴儿锻炼牙床及颌关节。还能培养手眼协调的动作。在这里特别告诉妈妈宝宝1岁内不要加粗粮,如小米粥、玉米渣粥等,因宝宝吞咽功能不完善,易发生呛咳。
4、口味偏淡原则。
小月龄的婴儿,由于肾脏功能尚不完善,不宜吃盐。婴儿摄取的钠主要来源有母乳或配方乳、市售婴儿食品和家庭自制食品,一般来说,前两者就能满足婴儿对钠的需要,家庭自制食品用盐如不控制的话,会使婴儿摄入的钠明显增多,加重肾脏负担。因此,在菜泥、果泥、蛋黄、肝末及碎肉等自制辅食中,应不加盐。在8、9月龄时婴儿开始吃菜粥或烂面条再考虑加少许盐,以能尝到一点咸味为度。此外在添加顺序上,应先添加蔬菜,后添加水果,因为先尝到水果甜味的婴儿,有可能会拒绝蔬菜。
5、身体健康时添加原则。
当婴儿消化不良或者生病时,应暂停添加辅食,待婴儿身体恢复健康后再添加。这是因为婴儿生病时,消化力减弱,此时添加新的辅食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应在婴儿安静愉快的时候添加新食品,紧张的气氛会使婴儿拒绝新食物和进食体验。
相关文章:幼儿喂养重点之“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