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必要性
目前,听力障碍是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四大疾病之一。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听力中心主任麦飞说,先天性耳聋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医院的重视,从2003年开始,广东省卫
生厅颁布的《广东省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中要求对所有新生儿要进行听力障碍的筛查。
实际上,从1999年开始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州市妇婴医院等医院均开展了新生儿听力筛查。据2004年的调查统计,广州市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生率为1.02‰。麦飞说,近五年来,新发生的聋儿主要以先天性耳聋为主。因此,新生儿听力筛查应该更加普及才行。
按照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要求,听力筛查在新生儿出生3天左右初筛一次,未通过者则在出生42天内进行复筛。若仍未通过,3个月大时还要复诊一次。若患儿最终确诊为先天性听力下降,那么,应在出生后4个月内采取干预措施并进行康复治疗。
除了先天性耳聋,在发育过程中,听力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急性传染病、耳毒性药物、中耳炎和噪音等,这些“后天因素”一样会导致孩子发生听力障碍。中山二院耳鼻喉科教授郑亿庆说,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耳聋,80%是神经性耳聋,以目前的医疗条件还无法治愈这类患儿,所以只能进行听力补偿———配戴助听器,或者进行人工耳蜗手术。
在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记者看到有上百个聋儿正在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邹建华说,据统计,目前广东省7岁以下患有听力障碍的聋儿有近240万人。专家认为,如果能够早发现,早干预,聋儿6个月开始就可配戴助听器,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聋儿也可像正常儿童一样生活学习。
“可是,大部分患儿家长都期望能把孩子的耳朵治好,不用戴助听器”。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邹建华说,“很多家长接受不了孩子戴助听器的事实,康复工作的难点在于家长的这种抗拒心理。”助听器就好比一个扩音器,对于听力下降的孩子来说,能够通过助听器获得听力补偿,就能够听清别人说话,能与人交流,语言功能就不会丧失,能听能说,就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
郑亿庆认为,打针吃药是治疗手段,配戴助听器也是一种治疗手段,因此,家长应改变观念,既然近视都能戴眼镜,为什么听力下降就不能戴助听器呢?
给听力障碍儿童戴上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之后,还应进行必要的听觉、语言训练。因为在没有戴上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之前,孩子是听不到或者听不清,自然说话的能力也就受到影响。因此,家长还应培养听障儿童对声音、语言的兴趣,给听障儿童以乐声刺激,进行必要的听觉训练,让他们感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有声世界中,只有听到声音才能学习语言。
-相关链接:不同时期对声音的反应
刚出生突然声响有惊讶反射;突然声响会紧闭眼睑;睡觉时突然声响会睁开眼睑。
1个月睡觉时突然声响会觉醒或哭泣;哭泣或活动时,跟他(她)说话会停止哭泣或活动;靠近叫他(她)或摇铃铛,会将脸慢慢转过来。
2个月睡觉时突然锐利的声响会活动手足;睡觉时遇吵闹声、喷嚏声、钟声或吸尘器声会睁开眼;叫他(她)时会高兴地发出“啊”或“哦”声。
3个月睡觉时突然声响会睁开眼睑或动手指,基本无全身的惊讶反射;对录音机、电视机的开关声或广告声等有反应(将脸转向声源);对怒吼声、亲昵声、歌声、音乐声等表现出不安、喜悦或厌恶。
注意:孩子在1岁以内,如果突然或奇特的声音不能引起其注意力,应首先考虑听力障碍。2~3岁的孩子仍不会说话或只会简单发音,也应首先考虑听力问题。一旦发现或怀疑孩子听力有问题,一定要尽快去医院耳科或康复机构进行听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