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灵心理”与健康人格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泛灵心理,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个时期宝宝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因此,我们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讲话”……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泛灵心理,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个时期宝宝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因此,我们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讲话”……
“泛灵心理”与健康人格
孩子的这种泛灵心理,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年轻父母该采取怎么样的对策呢?
用拟人化的方法回答孩子
孩子是好奇的。从2岁末期开始,宝宝就会对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答案是这个时期的宝宝心理水平难以理解的,这时候,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心理特点,采用拟人化的方法间接地回答。例如:孩子问:“鱼为什么会有鱼鳞?”家长可以这样回答:“就像你在游泳时要穿游泳衣一样,鱼在水中游泳也要穿游泳衣——鱼鳞就是鱼的游泳衣。”
培养爱心与同情心
此外父母还可以将物“拟人化”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理解和形成相应的良好习惯。比如,教育孩子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爱护其他小朋友,都可以利用其泛灵心理,使之对相应的人或物产生移情心理,进而形成同情心,使其爱护他人和物就像爱护自己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要有意无意地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来为其行为的过错推卸责任。现实中如孩子被木凳绊倒,家长往往指使孩子或帮孩子去“打”或“骂”那将其绊倒的木凳。由于受泛灵心理的影响,一般的孩子都会在“惩罚”木凳而获得“报仇”后,逐渐恢复内心的平衡。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因为这等于为孩子推卸责任,这不利于他们的责任感形成。因为事实上,孩子跌倒不是“木凳碍事”而是他自己不小心,应受到责怪的是他自己而不是木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