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校小升初推优背后有交易 电脑派位被架空
万众瞩目的高考已经尘埃落地,但和高考相比,“小升初”也让无数的家长为之操心、烦恼、甚至是愤怒。按照义务教育法和北京市的相关规定,就是本月的下旬,北京市小学升初中的学生应该按照免试就近原则,在户籍所在区域通过机派进入相应中学初中,也就是说,就差电脑派位了。
然而,就在前几天,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通过采访发现,早在最后一步之前,北京市很多所名牌中学已经招满了初一的学生。剩下的孩子要想通过电脑派位,进到那些好学校基本没戏。对此,不少家长表示无奈,因为“小升初”入学背后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选择,而是一种权力、实力和财力的角逐。从帮助孩子选上推优生,到调动户口买学区房,为了能让孩子进好学校就读初中,家长们不惜使出浑身解数,一手将孩子“打造”成合格的招生对象。教育专家表示,这种怪现象明显有悖于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推优选“三好”背后有交易
“小升初”推优是指小学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综合素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学业成绩等一定的标准,选出一些优秀学生向重点中学进行推荐,同时满足家长择校、中学择生的现实需要,因此学生要想上一个好的初中,第一步必须入选推优学生名单,试行推优入学的北京区县都制定了各自筛选优秀学生的方式。
有一个孩子,班里选三好学生,家长就去老师那里活动了一下,结果整个选举过程,从上午开始,这孩子一直不在名单当中,到晚上,老师说,如果不选出来的话谁也不回家,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被选上了。还有一个孩子,没当上班干,回家就哭。后来家长就找了班主任和每个任课老师都谈了一次话,还请班上的孩子吃了几顿饭,这个孩子就从生活委员如愿地当上了中队长,成为了推优的对象。很显然,这些孩子并不是一个真正民主选举或者真正因为表现,最后评出来的三好生。
很多孩子表示,推优不太公平,关键它简单地就把好学生和坏学生分开了,实际上好学生和坏学生没有太大的区别。
这个过程,从学校到老师、到家长也都十分痛苦,最痛苦的是家长。有个家长曾这样归纳现在的“小升初”:五月考小子,(孩子去考各种特长班、实验班),六月考老子(父母有什么关系),七月考票子(这个时候所有的办法都用完了就只能拿钱了)。
实际上,推优这个在学生和家长眼里可以决定孩子命运的棋子却不是落地有声的国家政策。去年北京西城区、海淀区等四个区首先试点推出,今年增加到了七个区,然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从去年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争议。因为分层推荐虽然一定程度避免了这种评价的主观要素,但是客观上可能鼓励学生从小瞄着当干部努力,并将这视为获取升学特权的途径之一。
自行选择架空电脑派位
北京的“小升初”电脑派位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推优生在全市重点中学范围内进行首轮派位,通常叫小派位,第二次是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二轮派位,通常叫大派位。目前,电脑派位还没有开始,就有很多小学生已经找到了就读中学,没有进入电脑派位,为什么这些孩子和家长如此心急选择而不愿意等电脑来派位就近入学?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包括孩子本身也认为,所谓电脑派位制已名存实亡,在孩子的口中,电脑派位这一政策居然变成了“充军发配”。因为如果既不是推优生,也没有特长,更不是共建单位的家长,那就只能等待派位。
很多家长认为,被派位到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区别太大了,上好的初中事关今后升学大计,所以说,差不多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家长都用各种方式来为孩子择校,只有大概不到三分之一的弱势阶层的家长,最后服从电脑派位。
另外,电脑派位后一些家长千方百计地从差学校里把孩子捞出来,然后塞到好学校。而好学校方面,自然也欢迎那些素质相对好一点的学生,尽量排斥差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