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全国站

浅谈幼儿群体的教育管理及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2)

来自网络 2009-06-30 18:54:11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教幼儿主动大胆表达自身愿望,能较正确说出自己生理、心理的感受,学会在群体中交流调节自己,保持稳定积极的快乐情绪。良好的情绪是幼儿融入群体生活的基础。受天生气质影响:有的幼儿遇事爱生闷气,为一件事会一整天闷闷不乐;有的幼儿十分急躁,动不动摔扔东西或拿同伴发泄;有的幼儿特别脆弱,动不动哭哭啼啼;有的幼儿心思多,老揣度别人……针对不同气质类型,教师引导幼儿认识不良情绪对健康的的影响,引导幼儿主动通过与同伴、老师或父母交流内心感受,让幼儿在群体的交流中化解不良情绪,得以身心满足,情绪愉悦,体会更多群体生活的快乐。

  其次,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尝试个人制定群体规则,共同遵守。尊重幼儿自身人格,教师把幼儿当成自己工作的第一鉴定者,开展“如果你是老师”、“假如没有规则”等探讨活动,师幼换位,让幼儿明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知道个体必须遵守群体规则才能人人快乐,没有群体规则就没有个体公平等道理;组织“你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听你们指挥”“你需要老师怎样做”等机动活动,了解幼儿需求,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及形式,共同制定活动要求,约定群体规则,参与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幼儿内在需求得以满足,自我建立的规则就更容易内化为自身真正的行为,达到制定规则个体参与,遵守规则群体响应,个人与群体和谐统一的良好效果。

  建立良好一日常规,培养幼儿自我检查,减少不必要的教师管理行为。常规是群体生活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有适度而良好的常规,群体会呈现出活而不乱、收放自如的管理效果;而过度的常规要求,则会使群体出现毫无活力、死气沉沉的状态。作为教师,应把握所带幼儿群体年龄特点,制定宽松适度的常规。在常规培养过程中,放手让幼儿自己相互督促检查,让幼儿轮流当一日活动不同环节中的常规“小督察”“小领导”,在活动中幼儿既要检查别人,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常规意识和常规行为会明显的提高。教师在对群体的安排指导中,会让常规逐步建立于每位幼儿行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规的整体性同步提高,会让幼儿更喜欢在群体和谐交往中友好合作,在友好合作中共同进步。

  帮助幼儿树立“我的问题我来想,我的困难我解决;同伴有事我能帮,更替老师想办法”的意识,培养幼儿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琐屑平常的一日生活难免有司空见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重复发生。针对群体中常出现的问题,定期组织幼儿集体大讨论,“没带本子怎么办”“铅笔丢了以后”“有人搞破坏”“碰倒别人了”“撒了饭以后”……把问题交给幼儿,让幼儿自己想,幼儿在你一言我一语中逐渐明白事理,不断澄清是非,并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和校正自身行为,许多看似烦心的小事情在幼儿认识提高以后就会自然平静的不了了之。针对个别幼儿出现的矛盾、冲突,让他们先自己用规则去分析并试图合理解决,然后全体幼儿展开讨论,对不同的问题在商讨中达成共识。经过引导,幼儿分析解决自身及同伴问题的能力会普遍提高,当类似事情发生时,许多需要老师插手的问题在静观与等待中幼儿就会很好地解决,让人人参与群体管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长期的有意识培养,会使得幼儿普遍认识你快乐,我快乐,大家一起多快乐;你帮我,我帮你,我需要你你需要我,暖融融的集体中有人关心有人爱护,幼儿获得了被尊重,被保护,被需要的成就感,则更深感受自我在群体中的价值。幼儿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提高,减少了教师许多重复性工作,大大解放了教师的手脚,教师也就更有精力与体力投身于益于幼儿发展的活动,使群体生活更为有益、有序,群体智慧群体受益,促进幼儿全面整体性发展。

  幼儿园班级性的群体生活环境,是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最重要的心理环境,而群体生活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之紧密相连,班级性的群体教育管理与群体中幼儿的自我管理有效结合会发挥显着教育效果,从事幼儿园班级工作的教师都值得好好探讨研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