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全国站

细心观察方知情,倾心施教才有效

来自网络 2009-07-02 00:00:23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一、案例:

  暮冬岁首,百花凋谢、群芳俱寂,而水仙却缃衣缥裙、冰肌玉骨、亭亭玉立、清香四溢、风姿婆娑,给人们带来一片春意。所以,春节时,人们都喜欢在家中摆放水仙花。

  春节过后,我们开展了一节认识水仙花活动,我将家长们带来的一盆盆水仙花摆放在桌上,想像以往一样,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花的外形特征、作用等。但在活动中,幼儿却并不按老师预想的那样去观察、去表述。开始,幼儿还说说花颜色、形状,让幼儿观察有几个花瓣时,黄林健说:“老师,这花有甜味。”黄紫潇说:“是花的香味”,又一人说是橙子味,徐佳说:“是我妈妈用的香水味”,我说:“对,这花是有一种香味”。

  认识花,怎么变成认识味道了?我正想把话题引过来,可爱的朱宇说:“肖老师,花儿真的好香啊!”。他的话感染了我,我忍不住用力地闻了一下,真的有一股淡淡的幽香。陈珏说:“老师,我们的花才一点点香味”。我一看,原来他的那盆花已有些凋谢了。一向不爱讲话的赵雅诗说:“老师,花有香味,叶子也有香味”。她这一说,许多幼儿争论开了,有的用力的闻着说:“没有”,而有的幼儿说是清清的味。原来,说有味道的那一组小朋友将叶子撕开闻的。别的小朋友一看,也撕开叶子闻着,点着头说:“真的,有清清的味道”,小朋友们兴奋地叫起来:“叶子有味道!叶子有味道!”。

  叶子真的有味道吗?我可从没闻过植物叶子的味道,孩子们的发现,让我也忍不住去闻闻叶子是什么味,我用力地闻着,真的有一种清清的香草味。一个小朋友说:“老师,这叶子可以做牙膏,这味就像草珊瑚牙膏味。”另一个说:“可以做香波,洗发水……”。见到幼儿这么丰富的联想,我高兴地大声说:“太聪明了,许多植物的花、叶子、根、茎经过科学家的研究,都可以制出许多有用的东西,像金银花花露水、洗发用的洗发露、洗澡用的沐浴露等等”。

  正当大家似懂非懂地点着头时,黄紫潇说:“老师我手湿湿、粘粘的”。站在他旁边的朱城说:“是叶子里有水”。一听说叶子里有水,许多小朋友都用手去摸撕开的那片叶子。当他们感到冰凉的湿时,都说是水。我马上让小朋友观察水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到了叶子里?在老师的提问下,孩子们发现了粗大的根,根部下的根须,看见了根须上的水,终于明白了水是怎么到了叶子里,为什么要浇花,花是怎么喝水的……。真没想到一个水仙花的认识活动,在组织中竟与我设想的大相径庭。活动结束了,幼儿还在兴奋、满足中回味,而带给我的感想却是很多、很多。

  二、分析与反思:

  1、尊重幼儿对活动内容的兴趣,做幼儿活动的合作者。

  从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对花的外形、颜色等并不很感兴趣,吸引他们的是花的香味。而正是这花的香味,引发了幼儿深刻的感受。如果活动中教师按预设的教学方式,让幼儿认识花的外形特征、颜色等,很明显,这样的组织是教师省力和容易控制的,因为它是一种知识的给予和记忆,每一步都在教师的计划和控制之内。但是《纲要》中特别强调,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在活动中,老师察觉到幼儿对花的香味有强烈的兴趣,顺其自然地让幼儿发表自己的不同感受,让幼儿充分的感知、探索,这样唤醒了幼儿关于香味的许多联想、感受和体验。教师在活动中的配合、回答,成为幼儿最好的合作者,进一步促进了幼儿探索活动的发展,以至延伸到对叶子味道的探究。

  2、尊重幼儿对活动发展方向的选择,做幼儿活动的支持者。

  幼儿由花的香味,探究、联想、延伸到水仙花的用途、作用,甚至对叶子是如何吸收水份的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究,这远远超出了老师的设想,有的问题甚至老师也不很清楚,这些知识是否太深?是否要让幼儿知道?新《纲要》中强调,以一种“情景化”、“活动化”、“过程化”、“经验化”的教育内容去影响幼儿,强调幼儿自身的自主“建构”。这一知识观在新《纲要》中多处可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纲要语言》);“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纲要社会》);“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纲要科学》);“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纲要艺术》)等等。可见,教育所关心的是尊重、激发和协助儿童与外部世界互相作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对教师的外部灌输,主张儿童主动的自我建构,使知识与儿童的主动意义世界统一起来。

  在活动中,教师并不告诉幼儿必须学什么,怎么学,而是由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进行选择、感知、探究。老师为幼儿提供的只是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持,如:为幼儿的感受提供了多样的水仙花,从而激发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独立地去感知、观察、探索、发现各种问题。并对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给予了足够的尊重,以欣赏的态度,开放式的语言,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让每个幼儿都参与探究活动。所以,才会有幼儿敢撕开叶子闻味道,不爱说话的幼儿敢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才会理解、观察到植物是如何吸收水分的,也才会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幼儿在与这丰富、多样的环境互动中,不断同化外界世界的刺激,并以调整自身的认知结构来适应外部世界新的刺激,形成自己的知识,即在“做中学”。教师在活动中的关怀、接纳,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成为幼儿最好的支持者。

  3、尊重幼儿对活动过程的探索,做幼儿活动的引导者。

  水仙花有什么作用?幼儿由花、叶子的香味联想到它是否可以做牙膏、洗发水、沐浴露。他们的发现与联想,已经揭示了水仙花所孕含的作用,老师应如何进行总结、概括?发现叶子中有水,老师是否要告诉幼儿水是从哪里来的?植物为什么要浇水?等等,新《纲要》中多处强调,“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纲要科学》);“引导幼儿接触周围……激发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纲要艺术》);“引导幼儿参加……学习初步的交往技能”(《纲要社会》)。……所有种种,强调的就是教师应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

  在活动中,老师并不是任幼儿随意地观察、感知,自由地认识。可以看出,事实上,幼儿的活动都在老师宏观的引导、控制下。而正是老师的引导,在其中的适时点拨,幼儿自身的探索和发现才显示出不凡的价值,才会从老师精僻的小结中,理解到植物的作用,才会从老师由浅入深、合理有序的引导中,发现叶子中有水,进而发现水是从哪里来的,最后发现植物是如何吸收水分的。老师的引导,促使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深度、广度推进,不断升华,这才是活动所要达到的最佳成效。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尊重幼儿对活动内容的兴趣、活动发展方向的选择、活动过程的探索,离不开教师的细心观察。只有细心观察,教师才能以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积极投入、大胆探究,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