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全国站

转变教育观念 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2)

来自网络 2009-07-02 00:06:38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三、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发展幼儿创新实践的能力。

  《纲要》提出的幼儿教育过程不再单纯是传授知识、机械记忆、训练技能的过程,而是老师引导小朋友参与活动,让幼儿乐于观察、乐于尝试、主动探索、乐于体验、乐于合作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应该是活动的主体。比如,在一次拼搭游戏中,四组幼儿进行拼搭汽车的比赛。老师要求每组拼的样式不得雷同,四组幼儿都各自动起了脑筋,搭起了各种式样的车子。可是由于桌面光滑,车轮不稳,车子都倒下去了,怎么办呢?老师再次要求他们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想出来的办法各不相同。第一组的小朋友很快想到应该由两个小朋友各扶住两个车轮。第二组的小朋友想出来的办法不能跟他们相同,那该怎么办呢?几个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忽然一个小朋友说,我看过司机叔叔修车的时候,在轮子的两边用一个三角形的东西垫住。他们很快找来了三角形的积木在轮子两边卡住,这个办法果然有效,轮子不滑了。这可苦了第三组的小朋友,他们商量了好一会儿之后,几个孩子兴奋地跑出去,从教室外面捧来沙子铺在车轮下面,车轮果然稳住了。第四组的小朋友想得更巧,他们拿来了几个沙包,压在车子上面,这样车子也稳稳地“站好”了。孩子们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做法让我们感到既惊讶又高兴。

  创造性思维贵在不固步自封、不因袭陈规。因此当幼儿在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时,老师需更多地鼓励、支持他们大胆操作、探索、分享,充分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才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把创造精神当作是个性的有机成分。

  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觉得,创造性精神不应该是儿童精神与智力世界中孤立的一方,而应该是它们和谐个性中的有机整体。只有基于这种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有可能与幼儿教育的总体目标──即素质教育的目标吻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认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特别要关心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体现他们个性特点的创造性因素。比如牛牛小朋友虽然很淘气,但很爱动脑筋。他看到老师打扫床下面的杂物非常麻烦,便画了一个可以钻到床下面打扫卫生的小汽车,就像吸尘器一样,这样能帮助老师很快地将床下面打扫得干干净净。老师及时对小朋友的创意与想法作了充分的肯定与鼓励,让创造性来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

  五、扮好教师多重性的角色,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

  《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是一种平等、友好、相互学习、相互作用、共生共长的互动关系。他引导我们放下“师道尊严”,摒弃“权威者”等传统的教师角色观,形成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的新型的教师角色观,从而发挥教师的作用。事实告诉我们,教师自身探索和发现的兴致会极大地刺激和影响幼儿,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

  在一次手工活动中,孩子们都在利用废报纸折纸,瑞瑞、毛毛、云云等小朋友将折的小船放到积水的水池中,用手扑打“船”后面的水,使小船前进,玩得十分开心,但是不一会儿功夫,一只只小船都“瘫”了下来。老师看到了,适时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一面启发小朋友分析纸船在水中为什么会”瘫”,为什么会烂?一面引导幼儿思考用哪些材料做船最好,让幼儿回家找合适的材料制作,老师也来做一个。第二天,孩子们一下子带来了二十多只小船,材料、形状各不相同。当孩子们看到老师用一次性白色方便盒做的装饰得五颜六色的小船时,个个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水里“航行”的兴致也就更高了。因为有了老师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参与,从而把最初的操作活动发展成创造性活动。这样不仅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让幼儿懂得节约资源、减少浪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只有首先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欲望和创造能力,才有可能在实际教育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与幼儿真正形成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每位幼儿教师都应根据新的教育观念来调整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正确把握好幼儿教育的实践方向。同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培养幼儿在活动中创造性学习的兴趣,挖掘幼儿的创新潜能,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