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全国站

为什么不说完整的话(冯晓霞)(2)

来自网络 2009-07-02 20:11:11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思文

  思文老师:

  很高兴您已经注意到《教育诊断》这个栏目,并坦然地把困惑自己的问题提出来。“指点迷津”当然谈不上,就算我们的一次研讨吧!

  我认为,你的这次语言教学活动有两点特别值得赞赏:

  第一,你注意到要想让孩子说话,首先要为他们提供可说的内容,创造有话可说的条件,这一点非常好。因为语言就是为交流和表达思想而产生的。“思想”就是“语义”,即语言的“内容”。无内容而硬要表达,只能是挖空心思“挤牙膏”,或者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这一点,常常是一些老师(包括中小学老师)所忽视的。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自己孩子上小学时的一件事。一次,孩子的作文只得了“3分减”。我看了看,语句、用词方面都还可以,问题可能出在内容上——太落俗套。一问,果然如此。老师的评分标准之一是看内容有无新异性,凡是班上有10位同学内容雷同的,一律“3分减”。作文的题目是《我真后悔》。结果全班有一半以上人(包括平时学习很好的学生)的作文如出一辙:我平时学习不努力,期中考试不理想,于是“我真后悔”,以后一定要努力学习……其他同学即使写的不是这个内容,基本也是因不听话惹妈妈生气、不小心弄坏了别人的东西等等老一套。这种公式化的、甚至胡编乱造的文章的确该得低分。而且也不能说这个题目出得不好,因为它本身十分开放。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们每天从学校门到家门,生活那样单调平淡,有什么特别不同的、值得后悔的事情呢?!所以,提高语言表达(包括作文)水平,首先要在让儿童“有话可说”上下功夫。

  当然,说话的内容不一定都要临时提供,平时注意丰富儿童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经验,从他们感兴趣并且有生活经验的“题目”中选择谈话的内容,都能让孩子“有话可说”。同时,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也非常重要。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灵”,再丰富的生活也会视而不见,引不起反应。

  这个问题可能扯远了,毕竟你的“句型练习”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谈话。但是,在这种相对简单的语言活动中你都能注意这个问题,因此就更值得赞许了。

  第二,你对“正在……”这个句型的分析是正确的,所创设的教学情景也的确非常有利于儿童去感受、体会什么是“正在”。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孩子不用完整语言表达的情况呢?

  简单地说,因为你所提供的“一问一答”式的语言情境,是一种“对话”情境,而“对话”式语言是不需要完整的,因为有些内容已经“包含”在双方共处的同一背景中了,即使不说,相互之间也完全能够明白。不是吗?每一次你问孩子“小刚,你正在做什么呢?”“娟娟,你正在做什么呢?”孩子都直接回答:“捏橡皮泥呢!”“做风车呐!”——既不说“我”,也不说“正在”,因为他们知道你问的是他,即使不说“我”,你也不会理解成别人;你问的是他现在在做的事,即使不说“正在”,你也不会理解成是已经做过或还没开始做的事。句子简略、压缩、不完整,以情境、表情、动作作语言的补充,这就是对话式语言的特点。因此,在你的教学活动中,孩子不说完整的话,不是不能,而是不需要。如果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而且能让对方明白,为什么非要舍简练而求繁杂呢?

  也许你会说,会用完整的语言清晰地表达思想是幼儿教育的目标呀!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求儿童必须使用完整语言。完整语言主要发生在独自向别人叙述一件事,即运用“独白”语言时。由于听的人不一定与讲述者有共同的经历,所以讲的人要尽量说得完整、连贯,以便让听的人能够明白。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独白”式语言活动(如讲述自己的经历和见闻,报告“新闻”,讲故事,围绕一个问题发表意见等等),为儿童提供学习、练习用完整句表述的机会。

  我们希望儿童说完整的话,而给他们提供的却是不需要完整语言的“对话情境”,这就难怪孩子们不能让我们满意了!其实,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灵活地使用适宜的语言形式,是儿童的一种“语用技能”。在现在的语言教育中,发展儿童的语用技能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对此,我们的语言教育明显关注不够,这是应该改进的。

  这样的答复,不知是否能让思文老师满意?如有问题,欢迎再来信。

  冯晓霞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