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全国站

带孩子走进交往的世界

来自网络 2009-07-05 20:54:28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包括人的身体健康,还包括人的心理健康,有人还认为应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当前,如何引导幼儿对待生活中的不快,学会在心理不平静或烦恼的时候控制自己,并正确地向父母、老师、长者吐露,已成为幼儿教师十分需要研究的问题。

  幼儿年龄小,不懂事,容易发脾气,这是正常现象。但当他们在生活中出现种种不良情绪之后,还不懂得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渲泄,而不应该压抑或过激。在很多时候,当幼儿产生情绪反应时,由于当时的情境不容许他尽情表露,所以,教师常常用遏制的方法加以处理,而幼儿也只能有意或无意地压抑自己。长此以往,其内心体验会变得更为强烈而导致身体和心理的疾病。

  幼儿期是孩子社交能力培养的关键期。3—6岁的幼儿开始经历从家庭到幼儿园的环境变迁,从家庭中有限的人际交往活动转向更广泛的与外界事物和人的社会性接触之中。小班幼儿已具备了初步的交往行为,但比较肤浅和简单,交往技能十分的贫乏,因此如何扩展幼儿的社交经验已成为中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期初,通过家访我们得知,幼儿交往的主体都是成人,与同龄孩子交往的机会和频率可以说是极少的;在前测中我们发现,对于伙伴和群体这两个概念的反应,幼儿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个别孩子比较善于结交朋友,常能较容易地就参与到同伴的活动中去,而绝大多数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却经常由于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消极的体验,表现为:全班40名幼儿中12%的孩子对别人的请求、要求不予反映;25%的孩子拒绝、排斥别的小朋友;33%的孩子想和朋友玩却不被别人接纳;30%的孩子容易与别人发生争执等。一日活动中,老师耳边告状声接连不断,都出现在下列的情形中:1、一部分的孩子由于父母的溺爱,独行主义比较强,不愿意容纳别的小朋友,他们总是表现出自私的一面,无论干什么都不愿与别的小朋友分享,这样,很容易封闭自己,对家长和老师产生逆反心理;2、还有些小朋友由于家庭的原因,入园后表现的非常内向,不愿意与别的小朋友交往,这样使他们在集体中不能很好的生活,表现为孤独、自卑的状态,这样必将造成孩子长大后社会适应能力低,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心里健康;

  3、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有自己的伙伴,而且相处融洽,表现出很强的交际能力。

  我们经常倡导小朋友之间要和睦相处,为此,我们对中班幼儿进行了学前儿童社会技能培养的研究,着重培养幼儿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通过与周围的人和环境的接触和交往,掌握一定的社会规则及交往手段的技能,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和尝试。

  一、倾注期待与激励的情感,形成幼儿乐意交往、主动交往的

  心理倾向。

  社交能力是人和人发生联系,进行人际间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理解、协调相互的行为,以及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它侧重在处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可以说是现代和未来社会人才素质的核心。

  人际关系包括交往双方或多方相互间的情感表示。只有在交往的双方或多方有愉快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关系才能建立起来,因此,最首要的是给予幼儿交往的良好情感体验,消除孩子对交往的紧张感、畏惧感。我们用老师特有的细心、耐心向孩子倾注了融融的爱意:亲切的呼唤、善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温柔的话语,无一不流露出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信任,这样,师生间逐步建立起了亲近融洽的情感基础,初步产生了与人交往的强烈愿望。

  对于性格内向、孤僻的孩子,要使他可以与人交往,需要时间,需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支持,更需要成人的关爱和鼓励。我们创造了一个接纳与爱的气氛,尽力缩短双方的距离,减弱孩子的戒备心理。多少次,我们把他抱在膝上,搂在怀里;多少次,我们利用和创设一切情境,不厌其烦地鼓励他开口说话;又有多少次,我们牵着他的手,引导朋友和他一起游戏......渐渐地,老师信任和鼓励的态度使孩子情绪放松,消除了怕交往的心理障碍。交往,在他们心目中成了一件向往的事情,一种美好的感觉。

  二、利用周围环境和自然情境,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

  关系

  同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为儿童学习社会交往奠定了基础,而同伴关系对儿童全面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在同伴群体中受欢迎的幼儿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被排斥和被忽视的幼儿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这将直接影响幼儿交往的兴趣。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

  调查研究显示,促使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最强烈的动机是“与同伴对某件事态度一致”,比如:彼此都喜欢某种活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特意保留了小班“玩具世界”这一区角,同时赋予它新的教育内容。我们发动孩子从自己家里面带来了心爱的玩具,利用这些玩具,为幼儿提供了交往机会和环境,在活动中,帮助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及时表扬那些在游戏中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孩子,树立榜样,积极引导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同伴关系,培养了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

  当然,孩子在一起玩,难免会产生种种矛盾,这是很自然的事,我们在孩子发生争执时,不随意充当“裁决者”,而是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中间,引导幼儿寻找同伴交往失败的原因,并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寻找协调的方法;对于交往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则给予批评,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和行为。我们要求幼儿在交往中既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又能尊重别人,学会倾听,使他们在克服消极的从众心理,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做到不固执已见,善于调整自我。这样,关系融洽的同伴群体便成为幼儿社会性正常发展的微型环境。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宽、提高幼儿的交往行为方式

  交往行为方式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两种,合适的交往行为方式是幼儿有效交往的重要保障,也是深入广泛地进行社交活动的前提条件,有鉴于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采用课堂教学形式,教给幼儿一定的交往行为手段与技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对教材进行了梳理,发现其中许多教学活动都包含着促进幼儿社交能力发展的内容,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点,向深处挖掘教材本身的内涵,同时有机渗透社会教育内容,一举多得。如:《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萝卜回来了》、《办家家》、“好玩的玩具大家玩”、“眼睛会说话”等等,都是对孩子进行积极交往教育的极好的教材,而且深受孩子喜爱。

  幼儿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较差,于是,我们加强了对幼儿交往语言的教育,通过情境表演、互换角色练习、活动区活动、看图讲述等,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活动,教给幼儿一些常见的、适宜于中班幼儿年龄层次的交往语言,如:用以协调双方行为的商量用语:“打扰你了”、“好吗?”、“行不行?”;表示关心别人的安慰用语:“别害怕”、“没关系”、“别着急”、“我能帮助你吗?”;表示不愉快的不满用语:“我生气了”“我不喜欢你这样”;表示不同意的拒绝用语:“不!”、“不喜欢”、“不愿意”等,这丰富了幼儿语言交往的形式和内容。

  2、充分利用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加深体验,进行交往语言的迁移。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已习得一些交往语言,老师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进行迁移,有助于促进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如:幼儿学会说:“请你帮帮我,好吗?”这种“请......好吗?”的句式可以迁移到游戏中,“请让一让,行吗?”“请和我一起玩,好吗?”“请你来娃娃家做客,好吗?”......

  游戏中,除了强化幼儿语言的交往功能,我们还引导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主题,制定游戏规则,鼓励幼儿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各游戏成员有机地进行交往,从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们在游戏体验到了好朋友一起玩的快乐,逐步学会了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

  3、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培养和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

  陈鹤琴很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交往技能,他认为,需要鼓励和提高孩子与人交往的勇气和兴趣。实践中发现,值日生是培养和锻炼孩子交往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请值日生佩带设计精美的标志,使幼儿在为大家做一些服务性劳动的同时,产生光荣感,得到交往的乐趣。日常交往中,我们还经常有意识运用常用的交往语言与幼儿打交道,使幼儿在无意识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中,及时根据情况,引导幼儿使用合适的交往行为方式,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4、促进幼儿与周围人的交往活动,让积极情感贯穿孩子交往活动的始终。

  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在不断的交往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我们利用一切机会,努力给幼儿提供全方位的社会生活,逐步帮助幼儿扩大交往范围。如:幼儿之间经常开展跨年龄段的互相交往活动;鼓励幼儿同园内其他工作人员主动接触;经常带孩子到社会上去参观访问,支持他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邮电局、百货商店、农贸市场等场所,到处都留下了孩子们的足迹;给幼儿提供积极表达自己交往意愿的机会,发挥各种环境的综合功能,使幼儿从中提高认识能力和交往能力。逐步从个体化向社会化发展。

  总之,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帮助幼儿获得社交技能,是为了促进其社会性行为的发展。使他们尽快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成为能适应社会、能与人愉快协作的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人。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