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全国站

通过社会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2)

来自网络 2009-07-05 22:59:16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却宁愿将孩子锁在屋里,也不让他出去与别的小朋友接触,有的是怕孩子学坏,有的则喜宁静,嫌别的孩子来串门,跟自家孩子一同游戏太吵,父母限制孩子与小伙伴交往,往往对孩子造成很大影响。有的孩子因此而反抗父母,脾气变的非常暴躁,有的敌视别人,不能与人和平相处,打架、冲突时有发生,还有的则退缩,心胸狭窄,不和群。应该说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家长认识不足。孩子们在一起,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使他们很自然的一起玩耍、游戏。他们这种交往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会很愉快,这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间频繁的交往,有助于孩子克服自我中心,防止孩子性格孤僻。有些孩子在家中已经习惯自我为中心,如:家中所有人

  五、帮助孩子提高交往能力前,家长应当扭转两个思想:

  1.扭转怕孩子在群体中吃亏的思想

  有些家长因怕孩子在小朋友交往过成中受委屈,就阻止他与别的人交往,或者介入孩子之间发生的具体矛盾中,致使孩子养成依赖性,出现问题就去找爸爸妈妈。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交往能力。家长在平日里应当教育孩子不欺负人,有错误就敢于承认,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就应该和他讲道理,只要他改正了,就应该原谅他。以上方法目的是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

  2.扭转讨厌别人家孩子来自家玩的心理

  现代家庭中许多人不愿意其他孩子到自家来串门,原因不外乎嫌吵、怕脏,讨厌小孩子,有时稍不高兴就将孩子们哄走。其实,这样做往往会影响自己孩子与小伙伴的关系,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心。家长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孩子的伙伴来玩,如给孩子搞生日晚会,通过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对比自己的孩子和人家孩子,鼓励孩子多学别人的长处,这一点对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十分重要。其次,要帮助孩子学会交友。有些孩子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不善于交友,例如有些孩子在家里很好,一旦走出家门见到别的小朋友,就一个劲的往家长身后躲,表现出害羞、胆小的样子。这样的孩子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帮助他建立自信心,鼓励他正常的与别人相处。

  六、和谐民主、相互关心的家庭关系很重要

  我发现在《纲要》中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许多反映教育思想的新理念、新观点深入人心,几乎每个老师都能说出新观念,如:“要重视教育活动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使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发展幼儿的主动性”等等对这些观念、观点大家都表示认同,试图用新观念指导实践,分析教育行为。到今天,不仅仅是一个更新观念的问题,而是理念怎样向实践转化?怎样变为教育行为?我认为目前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即:幼儿园、教师所拥有的理念的先进性和家长教育观念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每一个幼儿大部分生活、学习的时间是在家里,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生活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了幼儿的成长。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使孩子感受到爱并学会爱。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真正的爱不是溺爱,更不是粗暴干涉,如掌握不好会导致孩子表现退缩、不和群,或表现为攻击性强,总爱占上风。真正的亲子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互关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并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关爱别人。孩子是否具有一颗爱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是否能成为一个诚实善良的人。

  1.要有正确的教育态度

  为了孩子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作为父母首先应该克服自己的“利己”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把对孩子的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过度的溺爱、放纵决不是真正的爱,家长需要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孩子既然是家庭的一份子,那么他在享受父母所给予他爱的同时,也需要有所付出。父母要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另外,父母要以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孩子,使孩子也能时常考虑别人的需要,决不能任其随心所欲,横行霸道。

  2.利用文艺作品进行形象教育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学习和模仿的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故事、电视剧中的主人公。最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因此,为了帮助幼儿明辨是非,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文艺作品中的积极形象来教育儿童。另外,父母、教师本身就是幼儿最直接的学习对象,他们对待社会、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教师之间能够和睦相处,愉快合作,就会有利于幼儿团结、友好等积极情感的培养。父母的价值观,与人交往,待人处世的态度也会对幼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3.角色游戏和移情训练也能发展利他行为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某个角色可以体验角色的内心感受,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在短时间中接触各种角色,体验到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脱离自我为中心,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同样道理,移情训练能使幼儿更好的辨别和理解他人的感情状态,更好的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人设身处地地着想,理解他人的需要.霍夫曼曾指出,移情是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是个体社会行为的推动力.角色游戏和移情训练对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是非常有效的.

  4.通过同伴交往使幼儿获得角色转换能力

  幼儿的行为除了从父母、教师等成人那里学习模仿来的以外,绝大部分都是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得来.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了解了一些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并在相互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感受,从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平等相处,谦让、合作、互助以及共享等品质.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社会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使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父母,都要多为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他们相互交流、磋商、协调.作为父母要多带孩子去串门,让孩子多与同领的孩子接触,鼓励孩子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

  5.通过外部激励和幼儿自我强化促进他行为的形成

  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方法能强化孩子的利他行为,克服消极的行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幼儿有时不仅依靠外部强化,还要依赖自身的强化来支持自己的行为和活动标准,在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活动情况与这标准进行对照,如果是达到标准就愉快、自尊、自豪、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如果达不到标准就自责、自己对自己发火,不满.这种自我强化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幼儿的自我强化形成也是离不开外部强化的帮助.都要听他的,他的玩具不许别人动,通过与小朋友愉快的交往,孩子会逐渐变的开朗,能与小朋友相互交换玩具,分享食物,逐渐改掉独占等不良习惯。

  综上所述,幼儿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庭和社会各界更多的关爱与帮助。《北京市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鼓励幼儿探索,注重幼儿社会性的培养。未来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健康、文明、自信、创新是新世纪人才的标准。幼儿正处于生命发展的萌芽阶段,他们好奇、好问、好动,有着强烈的学习新鲜事物的欲望,从小提高幼儿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将使幼儿能够近早的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有利于幼儿今后的全面发展,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