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夏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护理
一、肠道传染病
夏季,持续的高温天气使儿童吃凉的爽口食物的欲望增强了,并且过凉的冷饮、冷食吃得较多。婴幼儿消化机能尚未成熟,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较差,如过多食用生冷食物和冷饮,就会损伤宝宝的脾胃,甚至容易发生各种肠道传染性疾病,如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霍乱:由霍乱弧菌所致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常呈不同程度的区域性流行。
主要症状:清水样腹泻、呕吐,无腹痛、不发热或低热,部分患者迅速发生严重脱水而危及生命。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一类烈性传染病。
菌痢: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常因食用不洁食物或使用不洁餐具致病。
主要症状:腹痛、频繁腹泻、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发热或不发热。严重的可无腹泻,体温骤升至41-42摄氏度,烦躁、嗜睡或反复抽搐,短时间内可发生呼吸或循环衰竭而致死亡。
伤寒: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小儿伤寒临床表现往往不如成人伤寒典型。小儿伤寒多起病较急,持续发热,胃肠道症状明显,呕吐、腹泻多见。
预防措施
夏季肠道传染病是因吃了不清洁的食物所引起的。因此,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做好饮食卫生。
1.在采购食品时,应选择新鲜食物,病死的家禽、家畜、不新鲜的水产品不要购买。即使对于盐腌过的食品,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致病性嗜盐菌就可能在盐腌的食品中繁殖。
2.凉拌菜宜少吃,吃时应洗净,并用冷开水冲洗。瓜果宜洗净去皮再吃。
3.夏季不宜举行家宴,饭菜应现做现吃,如有剩余,第二天应煮透再吃。但即使煮透,有些细菌的毒素仍不能被破坏,如葡萄球菌肠毒素在煮沸后30分钟仍保存其致病性。
4.烹调时,炊具要注意消毒,生熟食品用的炊具要分开。炊事员要注意个人卫生,要勤剪指甲勤换衣服。
5.餐具应该严格消毒。
6.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烂变质的饭菜、水果,不贪食冷饮,生吃瓜果要洗净削皮。婴幼儿奶瓶等食具要定时消毒。
7.养成洗手好习惯要让孩子在进食之前和便后进行有效地洗手并防止干手时的第二次污染,比如检查你给孩子使用的毛巾和纸手帕是否干净。
8.适当进食蒜、醋可预防胃肠道传染病。
9.苍蝇与蟑螂等害虫,能作为肠道传染病的媒介。因此,消灭苍蝇与蟑螂也是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10.此外,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有助于增强体力,也有助于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
应急策略:
如发现小儿腹泻,应保存粪便标本,及时到有细菌培养条件的医院就诊。
二、虫媒传染病
乙脑:以蚊虫为传播媒介,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患儿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嗜睡、颈项强直、高热不退、昏迷、抽搐等,如治疗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或留下肢体瘫痪等严重的后遗症。
预防措施:预防乙脑,除了10岁以下儿童按时接种乙脑疫苗外,在夏季要特别注意灭蚊、防蚊。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减少蚊虫叮咬;要教育孩子不可贪凉,不在室外露宿,可采取多种方法驱蚊、避蚊,防止蚊虫叮咬。
恙虫病:以恙螨为传播媒介,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突然起病、体温迅速上升至39-40摄氏度以上,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咳嗽、胸痛、多型性皮疹、皮肤溃疡或焦痂、皮损附近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严重者可以因肺炎、心衰、休克而死亡。
预防措施:预防恙虫病,要教育儿童尽量避免在野地草丛逗留。到野外活动时,应穿上长袖衣裤,最好要扎紧袖口、裤脚,或在暴露的皮肤上涂抹防虫剂。
疟疾:由疟原虫经蚊子传播而引起的传染病。
主要症状: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脾肿大,贫血为发病特征。常见的有间日疟和三日疟两种。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热型不规则,并常以惊厥代替寒战,表现出面色苍白、口唇发绀、恶心、呕吐、腹泻、四肢湿冷等循环不良和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家长要引起重视。
预防措施:预防疟疾重在切断蚊子这个传播媒介,要搞好卫生,消灭蚊子,避免人蚊接触和蚊子叮咬。
三、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红眼病:
病毒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夏季最易被染上的眼科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染。早期症状是双眼瘙痒不适,有异物感、烧灼感、接着眼睛红、肿、痛、眼屎多、怕光流泪、不敢睁眼,可伴发热、头痛。预防红眼病,要做到勤洗手,不用手揉眼。人们在流行期要少到或不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游泳池、公共浴室、游乐场等。若要游泳,可用氯霉素等眼药水进行预防性用药。
甲肝:
甲肝夏季高发,多以低热、乏力、恶心等起病,可伴腹胀、腹泻,尿黄如浓茶,继而巩膜及皮肤黄染,伴肝区不适。甲肝的预防,要注意加强卫生保健,防止水源污染,餐具要消毒使用,避免密切接触甲肝感染者。有条件的家庭可给宝宝接种甲肝疫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