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全国站

幼儿音乐综合艺术教学的实践探讨

来自网络 2009-07-13 23:27:10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山西省临汾市幼儿园    李婷

  自从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后,围绕提高幼儿审美素质做文章,改变以往教学中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幼儿自主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活动形式过于说教、单向传递,忽视幼儿的参与、忽视幼儿的经验和体验的做法,调整了音乐综合艺术活动的指导策略。通过探讨,逐步认识到不应该片面追求孩子们学得像,而应当引导幼儿大胆地在领悟的基础上的创造,以自己的眼光去审美。

  在幼儿音乐综合艺术活动中,从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材教法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都要抓住音乐综合艺术这一特长,把教学工作做到幼儿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从而引导幼儿在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参与音乐活动,发挥音乐特有的教育功能。无论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哪方面的教育,都要发挥音乐综合艺术这一优势,把教学活动设计、组织得富有音乐艺术特色,愉快活泼,寓教于乐,生动感人。

  通过实践幼儿教学的多种教育内容、多种教育形式都在各尽所能,发挥音乐综合艺术教育之优势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音乐综合艺术教育教学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要针对性地开展了音乐教育的目标、内容、指导策略的研究,使广大一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让音乐综合艺术教育课程成为幼儿体验生活的乐园,成为提高音乐综合艺术素养的桥梁。

  幼儿园音乐综合艺术教学除了要求整合音乐、舞蹈、戏曲、器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之外,还意于音乐与游戏的结合,音乐与语言的结合,音乐与表演、演奏的结合、音乐与科学的结合等。在教育者和与被教育者相互激发与鼓励状况下实施教育,幼儿园音乐综合艺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音乐是幼儿最好的启蒙教育,音乐形象所具有的优美、崇高的情感特性,他对人的思维活动有强烈的推动力,显著提高人的形象思维力。本文结合幼儿园音乐综合艺术教学的实践谈一谈自己具体的做法,以求得同行和专家们的批评和指正。

  一、音乐与游戏中的结合

  开展音乐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音乐游戏活动是一种融生活节奏、生活情趣于一体的娱乐活动,在游戏中学习音乐是激发幼儿音乐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音乐游戏活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幼儿在音乐游戏活动中自由自在的表达它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并培养幼儿对美的敏感性;通过幼儿对多种音乐游戏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

  (一)、音画相连的教学

  最初的音画项链教学活动,可以从听单个音或者简单的音列开始。音乐的声音主要是乐音,乐音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这些特性为使音乐艺术具有丰富多采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基础,音乐中的声音要有准确的音调,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把握声音的特点,要善于运用。例如:准备一些形体或走路速度相差悬殊的动物图片,让幼儿们也准备好图片和教师们一起同进行游戏。例如:大狗熊和小蚂蚁、乌龟和小老鼠、老黄牛和小猫等,来训练孩子们的听力。教师让幼儿听到强音举起大狗熊再给大狗熊涂上相应的颜色,听到弱音举起小蚂蚁或涂上颜色,听到快音出示小老鼠图片并涂上你认为好看的颜色,听到慢音出示乌龟图片并涂上颜色,听到长音举起老黄牛的图片并涂上颜色,听到短音举起小猫的图片并涂好颜色。有的课例会显的难一些,适用于中大班。例如教师可以出几个复杂的声音形象图形,然后让幼儿听录音,让幼儿找出声音与图画的对应。在实践中我发现,类似这样的活动,幼儿很感兴趣,这些对他们来说并非难事,其实,异质同构理论早已证实,音乐与美术在个体感知中具有相同性。在图画选择听辩识别音乐(声音)的游戏活动中,“通感”发生了很奇妙的作用。经常开展这些活动,可以挖掘和激发儿童的“通感”,形成和强化他们的音画相连的经验。

  (二)、动作、图形、声音的统一

  在打击乐中,很多教师尝试用彩色图谱,即用某个图形或颜色代表某种乐器来进行教学,这种方式不仅对幼儿的整体感知有帮助,而且会提高幼儿感知音乐的兴趣。例如;教师出示三种图形△○□,告诉幼儿△形为甲组拍手,○形为乙组跺脚,□形为全体幼儿拍手或跺脚。让幼儿练习几遍后在出示大蜗牛的图形。教师用指挥棒沿着“蜗牛”的外围向中心运动,并指导幼儿做相应的动作,使他们体验到身体运动与形状或符号建立联系的。然后在选用几个乐曲为该曲的配身体动作进行伴奏。教师根据乐曲结构和性质进行指挥。让幼儿在动作、图形、声音中整体来感受乐曲,这样训练效果会好的多。

  (三)、音乐欣赏教学中视听联觉的建立

  音乐欣赏,是音乐与美术相结合的最高境界,所谓画中有音,音中有画,音画相融,就是这个意思。幼儿天生就喜欢音乐,当他还处在婴儿期时,他已能对妈妈哼唱的摇篮曲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在音乐欣赏中,兴奋可使幼儿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发生变化,恢复疲劳,增进健康,有利于身体的发育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优美动听、欢快活泼的音乐更能满足他们听觉的需要,也成为他们抒发内心感受的最好手段,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艺术美,进而领悟其情感内涵。

  教师在活动中要选择乐曲,可以从音列的性质、和声织体、乐曲结构等方面设计出相对应的图形或颜色,帮助幼儿将听觉和形状建立起联觉。例如:用一排圆柱体代表丰富的和声织体的几个乐句或有顿挫感的和弦,让高高低低的连续线代表连绵不断的旋律走向,用大小不等的实心圆代表有强弱变化的音响等。这需要教师平时多听音乐,打开自己听觉与视觉的通道,在“通感”的觉悟中产生画面,并马上将它画出来,以备将来之用。

  二、音乐与语言的结合音乐有着动听的旋律、生动的节奏、鲜明的艺术形象等特点,它从听、想、唱、动作等方面让幼儿感受音乐、领悟音乐、产生美感,给予幼儿美的享受。教师可以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和表达,向幼儿进行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即音乐审美教育。音乐在语言环境运用结合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作为幼儿园教育原则之一。因此,幼儿教师要多创造激发幼儿音乐兴趣的环境,同时利用幼儿好奇、好玩的心理特点,利用音乐语言,如唱着歌向幼儿问好,让幼儿随着音乐进入课堂等,把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趣味化。

  语言和音乐有许多相通之处,例如他们都有重音、节拍、节奏,有声调的轻重、快慢、高低的变化。语言中最明显体现音乐特点的就是儿歌朗诵。在音乐教学法中,儿歌朗诵被称为节奏朗诵,因为儿歌朗诵可以直接起到培养节奏感的作用。

  (一)、儿歌朗诵中的节拍教学

  短小有趣、朗朗上口的儿歌往往是儿童们的所爱,如果就一首小儿歌开发出各种“玩法”,孩子们大多是乐此不疲。体验、感受稳定的节拍律动是培养儿童节奏感的基础。通常我们会用拍手、拍腿、跺脚或踏步来伴随儿歌的节拍,除此之外,我们还可根据儿歌的内容让幼儿即兴设计他们平时在生活中熟悉的动作来做伴奏,如:梳头、洗脸、刷牙、洗澡、切菜、钉钉子、拉琴、吹号、做操等,幼儿们个个摩拳擦掌行动起来,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

  我们还可以边念儿歌边拍出强弱音的方式来帮助幼儿理解不同拍子的节拍特征。例如重音拍手或跺脚,轻音拍腿或拍肩,或者选用两种不同的打击乐器分别打出强拍和弱拍。在儿歌朗诵中,如果遇上休止时,教师往往很难解释休止拍要占出多少时间,这是我可以用吹蜡烛、点点头、闭一下嘴、揪耳朵、按鼻子或拍手、跺脚等方式把休止拍区别开来。这样很容易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音乐的呼吸、分句,培养他们结构知觉。

  (二)、儿歌朗诵中的节奏教学

  在幼儿对儿歌能建立稳定的节拍律动后,就可以进入节奏的教学。教师可以选用一些与儿歌内容有关的并且能引起幼儿兴趣的象声词代替原来的诗词,引导儿童发现和感觉儿歌中有的一拍有一个音,有的一拍有两个或多个的声音。如吹喇叭声,嘀哒│嘀嘀哒│嘀嘀哒嘀│哒哒哒│。象声词的相同发音比诗词更容易使幼儿感觉声音的长短区别,从而帮助建立起节奏的概念。还可以对幼儿已熟知的儿歌进行节奏上的变化,例如:将2/4的│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变写成│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富有变化的节奏型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节奏记忆和内心听觉,还会引起幼儿对新节奏型的探究兴趣。

  (三)、儿歌朗诵中富有表现力的多声部练习

  在儿歌朗诵中还可以运用多声部练习来锻炼幼儿的听觉能力、配合能力和控制力,让幼儿在和谐又专注的合作中体会到音乐带来得快乐,提高他们对语言、音乐的兴趣。例如当一组儿童朗读某个固定节奏型时,另一组儿童朗诵《小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这首儿歌,就形成了两声部(一个伴奏声部,一个主弦律声部)。多声部练习常用的方法还有让幼儿就儿歌的进行卡农练习——即一组幼儿先朗诵,另一组按固定的节拍接着进入,类似轮唱的形式。和歌唱一样,儿歌朗诵也可以表现出声调强弱、高低的变化。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能构成问答句式或有内容情节的儿歌,配合身体动作,进行强弱、高低等富有表现力的练习。

  (四)、“字词开发”的教学

  儿歌是音乐和语言综合教学的最常用的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借鉴奥尔夫教学法有关理念,有一种即能培养节奏感又能培养创造力的叫“字词开花”的课例对音乐综合课程设计非常有利用的价值。这种课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可先提供一个主题,例如幼儿最为熟悉的水果、动物、蔬菜等引导幼儿进行字词与节奏游戏。以水果为例,教师引导幼儿按顺序逐一而且又能够不中断地、不重复地按稳定将两个字的水果说出来,教师用拍手或打击乐器帮助幼儿稳住节奏。这样,即提高了幼儿的创作能力,又在兴趣盎然的游戏中锻炼了他们的节奏感。还可以进行以三个字、四个字等主题名称都可以进入游戏。

  字词开发还可以延伸成“名字游戏”,即说出自己的名字并说出自己在干什么。这个干什么可以是想象出来的,这样能锻炼孩子的即兴创作能力。例如:王小红∣爬楼梯∣。李文军∣开飞机∣。赵菲菲∣在画画∣等等。这个游戏也需要节奏稳定,不能中断,不能说别人说过的,需要幼儿们自己去想,专心的去做。

  三、音乐和表演(演唱、演奏)的结合

  开展音乐表演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多听、多看、多活动是培养幼儿音乐兴趣的一个捷径。音乐表演活动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听、唱、奏、舞、创作等。在各种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音乐竞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广泛的探索活动中产生和发展音乐兴趣。

  (一)、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构成的艺术

  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而感知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则必须经过表演者的演唱、演奏,才能有活生生的音乐艺术供人们欣赏。通过演唱、演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力。因此、音乐表演成为沟通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间的桥梁,成为展示音乐艺术魅力的重要环节。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歌唱和乐器演奏都属于音乐表演的范畴,从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中,让幼儿得到情感激动和美的感受,借以培养感受美、表现美、爱好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因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求,而音乐创造活动恰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如在《小熊请客》故事教学活动中,借助小熊等小动物的情节,引导幼儿倾听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形象。幼儿非常有创意,他们搭用不同的头饰和不同的服饰自己装扮,用不同声音、动作、乐器等表现活泼可爱的小狗、小鸡、小猫,不但丰富了情节,而且还充实了音乐形象。尤其在表现角色动态上,更加惟妙惟肖,充分的体现了幼儿的创造力。

  (二)、音乐是擅长抒发感情的艺术

  声音是生活中人们用以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声调有触动人的感情的特殊作用。而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出来的,用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音乐具有抒发、激励、表达人的感情的特长。唱歌要用听觉辨别、检验、校正歌唱的音调是否准确,声音是否动听,吐字是否清楚,节奏是否正确,歌唱的情感表达是否感人。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才能用舞蹈动作表达情感。。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它们是互有联系、互相影响的。如作曲家写在乐谱上的音乐作品不能发出音响,必须有人演唱演奏才能使音乐产生社会的、教育的影响。正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有传情达意的功能,而且声音与人的情感活动都是在时间过程中进行的,所以音乐不仅能抒发、激励、表达人的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还能表达感情的发展变化。

  唱歌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占的比重最大,也是最容易普及的音乐艺术形式。歌曲中有词有曲,词曲共同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人们可以借助歌词较为具体地理解歌曲的含义。而旋律中声音的起伏、节奏的长短、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都是在和歌词一起表达歌曲的情感内涵,发挥激励人的情感的作用,在演唱中词曲共同表达思想感情。如果在歌唱中只注意歌词的教育意义,忽视旋律的作用,就会忽视歌唱的艺术表现力,削弱唱歌教育的力量。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