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全国站

学龄前儿童的学习之我见

来自网络 2009-07-17 14:34:40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众所周知,游戏、学习、劳动是人一生中的三种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很多人认为,游戏是学龄前儿童的主导实践活动;学习是学龄儿童的主导实践活动;劳动是成人的主导实践活动。其实,学习和劳动虽然不是幼儿的社会义务,但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所谓学习,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积累与贯通相结合的过程,即学习必须由浅如深、由表及里地下长期积累的工夫;只有融会贯通,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可见,贯通必须以积累为基础,积累必须以贯通为归宿。

  3岁以后的幼儿已掌握了口语,各种心理过程仍以无意性为主,但有意性也开始发展,这就为其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学习提供了条件。

  但是,幼儿的学习活动与入小学后的正规学习有所区别。学习的内容难度增大了,而在学习时间方面,幼儿园儿童每天是1个小时至1个半小时,每节课的学习时间为25分钟至30分钟,而小学生则是4个半小时至5个小时,每节课的学习时间为40分钟至45分钟。

  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对小学这种正规学习的一种准备,这种准备不仅包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学会学习,即是要重视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和学习技能。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当?quot;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规程》的这一提法明确了游戏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意味着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寓教育与游戏中。

  在某一教育阶段,以什么样的活动作为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该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

  幼儿的学习往往要运用游戏、观察事物等生动具体的形式,有时学习与游戏之间甚至没有什么严格的界线。尤其是针对年龄较小的幼儿,学习活动要较多的通过游戏进行,幼儿才会比较容易接受。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学习活动也不断发展起来,表现在:

  小班幼儿:把学习当作游戏看待。

  中班幼儿:能把学习和游戏区分开,学习仍然以游戏形式为主。

  大班幼儿:能按学习任务进行活动,学习仍可采用游戏形式。

  为了更好的帮助幼儿学习,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的组织教育活动,将游戏与教学优化结合。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四条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幼儿园教育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其他身心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而不是知识教育。

  教师首先应根据各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本班幼儿实际发展水平确立本班保教目标体系。然后以本一阶段性保教目标以及幼儿现有水平和兴趣为依据,科学的安排教育活动。做到以教育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

  教学与游戏的优化结合有分离式、插入式、整合式三种,无论是怎样的结合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幼儿积极地主动地活动、认知和发展。因此,在组织活动时,要根据不同的价值使二者结合,而不是僵化地生搬硬套。一般来说,小班幼儿应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插入式的教学为多,小班后期,中班、大班初期以整合式为主,大班后期应以分离式为主,偏重于教学活动。二者有机结合,让每个幼儿都参与活动,虽然能力有所不同,但都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通过游戏环境的创设,将教育意图客体化、物质化,让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二、优化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

  优化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是保证幼儿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常常与教育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和条件有关,要使幼儿发展的需要与发展的环境达到良好的平衡和协调,就要把幼儿园的教育看作一个制约幼儿发展的立体环境。从本质上看,幼儿教育就是一种环境的创造,环境就是一种活生生的潜在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组织与实施”中又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强调了环境创设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幼儿最初的认识,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对周围事物的感知的,可以说幼儿对环境有极强的依赖性。因此,环境客观存在着教育价值,环境教育是实现幼儿身心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的优劣对幼儿的教育效果影响甚大。

  幼儿的整个发展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儿童生态学强调利用环境来陶冶人,即通过环境创设最适合幼儿成长的教育环境,来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告诉我们,在原有的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幼儿可以依据不同的环境,建立起新的行为习惯和方式。

  首先,要优化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使环境创设具有可操作性,可参与性,幼儿在这个环境中可以与环境进行交流,

  幼儿园和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一个优美、安全、卫生的环境,设置科学合理的活动空间。另外,活动材料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在各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幼儿是通过操作相应的材料进行学习。而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因此,在各类活动中教师要提供多种类的内容或多样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根据意愿进行选择。

  其次,要创设一个宽松、平等、向上的精神环境。创设良好精神环境的中心是建立融洽、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它具体包括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同伴间的关系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等。师生之间应建立良好、和谐、民主的关系。

  三、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过程,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杜威的观点告诉我们,儿童有调查或探究本能。

  活动是人在与周围现实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幼儿的学习往往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进行。他们是通过亲自摆弄和操作去感知事物,进行观察、注意和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1、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和周围环境的教育功能。不宜将幼儿关闭在活动室中,仅依靠书本材料组织教育活动。应将幼儿带到室外,观察大自然,了解人们的社会生活,以促进幼儿观察技能和社会性的发展。

  2、为幼儿多提供直接获得感性经验的机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各种活动中,教师通过运用是实物、图示、情的境表演、启发提问等教育手段与方法;让幼儿多看,多听,用动作表示,用语言表达。鼓励每一个幼儿充分参与活动,使幼儿多种感官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有助于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挥。还可以提高他们参加活动的兴趣和信心,改变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处于被动接受的消极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在活动中学习。

  3、利用多种形式有利于全体幼儿获得发展。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灵活地运用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形式,以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教师要支持和引导幼儿发起的个别的或小组的探究活动,让幼儿在自主选择的操作活动中探索、发现和学习。

  四、加强家园联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幼儿应有良好的环境,他说“小孩子生下来大都是好的,到了后来,或者好,或者变坏,这是环境的关系。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小孩子就容易变坏。”可见,环境与幼儿的成长息息相关。

  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既要在幼儿园帮助幼儿主动学习,还要加强家园联系帮助家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学习环境以及和谐、宽松的家庭学习氛围。

  1、创设物质学习环境,有属于幼儿的天地

  幼儿作为家庭生活的一员,不可忽视其特殊需要。家长应尊重幼儿,在家庭里安排一个属于他的、任他活动的小天地。有了这个小天地,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各种能力可以受到锻炼和提高。幼儿的天地可随家庭条件而创设。

  2、创设和谐、宽松的家庭学习氛围。

  (1)尊重、鼓励幼儿,使幼儿有学习的兴趣;

  (2)父母应对幼儿有一直的儿童观和教育态度,在方法上沟通默契。

  (3)家长以身作则,作好幼儿模仿学习的榜样。

  幼儿园是学校教育的准备阶段,幼儿园教育必须和小学教育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才能培养出一代全面发展的新人。让我们为了祖国母亲的繁荣昌盛,携起手来,共同托起明天希望的太阳!

  参考文献

  1、李伯、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版。

  2、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教学中的应用--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和思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版。

  3、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版。

  4、梁志著:《学前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版。

  5、史慧中主编:《谈幼儿园的素质教育》,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