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全国站

浅谈审美情感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来自网络 2009-07-17 16:12:24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幼教工作者自觉不自觉地习惯于用一些属于专业艺术教育或特长艺术教育的模式和要求来看待幼儿音乐教育,因而在教学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重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播,忽视音乐对幼儿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操练和欣赏意识的培养。因此,把幼儿音乐教育方式与内容进行合理创新,能够有力地推动幼儿音乐教育的深入发展。我们应能积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技能,使教师进入幼儿互动的角色中,引导稚气好动的幼儿成为教学主体。将文学、舞蹈、美术、英语等文化艺术中的共同审美因素,融会于音乐教学之中加以贯通,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展幼儿的欣赏能力与道德意识,促使幼儿在音乐综合教育活动中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欣赏、学习、创造与表现的过程中,快乐于其中,激发自身智能因子的活跃,充分感受音乐教学的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的益智魅力。我们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立足于寓教于乐,以鲜活有趣的音乐活动为手段,使幼儿的审美感知经验不断地从零碎的、分散的向整体的、综合的方向聚合与转化,以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移情和创造的活动,获得美的感受和智的启迪。

  西方发达国家极为重视幼儿园的音乐创造教育。在美国,音乐教育以发展到超越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向脑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向迈进。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纳德把音乐主张为一种智能,列为与数学、语言、逻辑等齐名的七种智能之一。国内的音乐教育研究则主张从幼儿开始着手培养节奏、表演、个性发展与创新力。江泽民指出:“美育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换的作用。”我们引导幼儿参与音乐活动,通过这一教育实践,使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在开发正常智力与塑造完美人格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特殊功效,全面地提高幼儿的素质。

  1.注重音乐对幼儿的心灵滋养,加强其在进行音乐活动中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幼儿音乐教育理念。在审美活动中,用充满童趣的音乐引导幼儿在反复感知中体验、领会音乐作品内涵,引起兴趣,激发情趣。如教唱《小乌鸦爱妈妈》时,老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讲解小乌鸦懂事,“叼来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激起幼儿的情感投入,推动幼儿审美感知与艺术想像等活动的开展。我们在选材上要注意选择节奏明快、施律优美、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内容,诱发幼儿的审美情趣。

  2.关注音乐对幼儿的素质培养,考虑其发展智力因素关联的创造性潜在能力,构建新颖的幼儿音乐教育目标。进行幼儿音乐教学,就要引导幼儿运用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等感觉活动,调动情感、思维、想像、动作、语言等多通道参与、反复品味、启发联想、促进理解。如做音乐游戏《小朋友散步》,首先让小朋友坐在座位上,伴随着音乐做睡觉、起床、散步、听雷声观察天气、听雨点声赶快回家,边听音乐边做动作,使幼儿在音乐感知中活跃起来,创造地表现自身潜在的思维能力与表演能力。

  3.采取音乐对幼儿的审美诱发,侧重其唱歌跳舞的美感教育而凸现教学价值,完善丰富的幼儿音乐教育内容。在唱歌、舞蹈、节奏乐演奏等教学中,不能单一进行机械训练,如学习节奏乐《快乐的幼儿园》,要善于引导幼儿用木鱼、铃鼓、碰铃、大鼓合着节拍整齐地为乐曲伴奏,创造一种愉悦的协同教学氛围。再如引导幼儿拍拍手、跺跺脚,为不同的欢快乐曲伴奏,都可以诱发幼儿对音乐的审美因子,不断在美感教育熏染中学到有益的知识。

  4.启发音乐对幼儿的表现要求,指导他们放开双手和大脑活跃新的思维与情感,完善创新的幼儿音乐教育要求。老师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材料的渗透与选择贴近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进行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歌唱》,课前先让幼儿认识小鼓、锣、碰铃、拨浪鼓、钹、铃鼓、三角铁等打击乐器,在课堂中让幼儿边拍手边唱歌,歌曲完毕,教师敲打任一打击乐器,让幼儿讲出该打击乐器的名称。这样既调动了幼儿的双手在律动中活动,又使大脑的思维与情感得以良好的活跃。

  在幼儿教育中,加强音乐教育的实施,以审美情感为教学切入点,不但在全局上能够提升幼儿园创新教育的质量,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整体水平的提高,对幼儿园音乐综合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力,使过去的以传播知识与技能为主的模式教育向创造性幼儿素质教育转轨。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