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法研究加强学法指导
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学观、“三个面向”、世界教改总趋势、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论述了注重学法研究,加强学法指导的意义。提出进行学法、学法指导的研究,不能就方法论方法,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科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研究教学法,须研究“教法”,也须研究“学法”,还要研究“学法”与“教法”的关系,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然而由于对学法的重要性尚欠充分认识,所以,长期以来教学研究一直是教法研究多,学法研究少;孤立地研究教法或学法多,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少,师范院校的教学法课,讲授教法多,涉及学法少;各级各类学校中,教师注重自己的教法多,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少。要改变这些状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须大力宣传学法研究及学法指导的重要性,大力加强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
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的意义
一.重视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教学观的要求
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历来十分重视方法的作用,始终把方法是否正确视为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指出:谁蔑视了科学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谁就要受到惩罚;错误的方法一旦贯彻到底,就必然要走到与出发点恰恰相反的地方去。[(1)]因此,列宁号召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中都应“自觉选择耗费力量最少而能够提供最大的最持久的结果的手段、方式和方法”[(2)]毛泽东通俗、形象地指出了方法的重要性:“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和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3)]人们办事之所以能“事半功倍”,花的力气少而取得的成效大,就在于方法的正确,而“事倍功半”的原因则亏于方法的笨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着”就含有方法。纵观古今中外,事无巨细,其成功,都包含着或主要是方法的成功;其失败,都包含着或大部分在于方法的失败。禹和鲧治水的成败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为方法如此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十分重视“谋士”、“参谋”、“智囊”的作用,十分重视方法的研究。教学工作,不但要明确提出教学任务,而且要善于提出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不但要善于提出完成“教”的任务和方法(相对来说,这方面已取得很大成绩),而且要善于向学生提出完成“学”的任务的方法,即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自身的矛盾运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外因缺一不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解决认识主体与认识的客体之间的矛盾的过程。在校学生的学习,其特点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认识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作为发展变化主体的学生态度消极、被动--不想学、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充分运用或者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运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特别是不能或不想动脑,去认识教师的所教,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再好,也不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并能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差”一些,甚至没有教师教,他们也可通过自学获得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这样讲,绝非否定或淡化教师的“教”,因为青少年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都得靠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培养,一些陌生的、艰深的知识更需要教师的指点和开导。但是,对于任何学生,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好的条件,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须研究“学”,研究“学”的规律,进而使“教”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促使学生“学”好。
唯物辩证法还认为,内因和外因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是外因,但是教师的“教”,如某知识、某方法,一旦为学生所接受、所分解、所吸收,即可转化成学生的素质,“教”的外因就可转化成学生进一步发展变化的内因。强调学法研究、学法指导,就在于既充分肯定学生作为内因的作用,也充分肯定教师作为外因的作用。
二.重视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是坚持“三个面向”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面向世界,要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实质,是要求教育要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及未来世界发展的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须对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所了解。
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有许多特点,突出特点之一是新知识、新信息成几何级数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知识的更新和老化周期日益缩短。国外有人估计,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两千多年的总和还要多。现在世界每年发表的含有新观点、新知识的科学论文约500万篇,平均每天发表1万多篇,每天有1千多项专利问世;知识陈旧周期已从本世纪初的50年缩短到15年,有些学科缩短到5~10年。今后,这种趋势只会更加突出。
在现代和未来社会里,人们就业的灵活性、广泛性、多变性也日趋突出,以一单位、一职业、一工种了结终身的现象将逐步改变。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指出:“数据表明今天的工人在他40岁以前往往会改变五次工作,在退休前还可能改变三次职业。”[(4)]科技的发展、个人职业的多变,决定了个人所受教育须打破学制界限,每个人都要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是以自学为主,以自学者的需要为前提的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这又决定了学生在校时必须学会自学,能够自学。日本经济学家松田米津在《信息社会》中说,电脑辅助教育普及后,学生自学系统将成为主要形式,现在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根本改变。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就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不应该较多地致力于传递知识和储存知识(尽管我们要留心不要过分夸大这一点),而应该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1989年,该组织在我国召开的“面向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又提出“发展一种世纪的、新的学习观”,“学习越来越应当成为学习者主动和学习者推动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估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教科文组织一位负责人则预言,将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第四次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研究会上,与会者也一致认为,培养学生掌握钥匙,运用工具,学会自己学习,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人,必须是具有强烈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掌握正确、高效学习方法的人。我们的教育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要避免培养出的是未来社会的文盲或半文盲,就须重视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重视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是当今世界各国教改的主要内容
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教学改革,皆由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引发,教改的内容及方向,也由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决定。教改的目的在于更快更切实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现代社会里的人们越来越面临着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学制有限、学习无垠,教师所教有限、学生需要学的东西无限的严峻的挑战。本世纪初以来,一些具有远见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及其他人士,就提出了新的教学观,就十分强调学法研究及学法指导。在这方面,最早要数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他明确提出:“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教语文),‘讲’都是为了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样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为达此目的,“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探索。”[(5)]我国另一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可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6)]国外一些教育家也提出了许多类似观点。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学生如果“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是同教师、同学隔绝,而是和他们合作进行),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的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美国另一位教育家布鲁姆则指出,教师只有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了自学能力时,才算完成任务。[(7)]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针对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理论”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提出:“学习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的脑袋里移植到儿童脑袋里的,它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关系。”前苏联科学院院长马尔丘克在回答“学校应教会学生的主要东西是什么”时,明确回答:“教会学生思考,善于自学。”[(8)]从50年代起,苏联的一些教育家就开始批判教师只顾教,看不见儿童的教育学,就开始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其中,达尼洛夫及斯卡特金的意见尤为引人注目。他们在《中学教学论》中谈到,教学过程似乎是由教师的活动决定的,但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实践证明,学生在自己的积极认识活动中掌握知识较之简单接受的知识有更大价值。只有在教师领导下的由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所构成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9)]1983年11月,日本中央教育会提出,把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而自我教育能力的重点又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志、态度、方法和能力。接着,该会又在1986年提出,今后的学习活动应当摆脱以往的考虑方式,要努力培养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需要,自由地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学习的努力。
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许多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教与学的关系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新观点和完整的教学方法,为学法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结构--发现”教学体系及他竭力推行的“发现教学法”,都是要求教师教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这一途径,形成自己的认识结构,给学生开辟出一条学习迁移的康庄大道,使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提高自学能力。他说,“适当的学习能造成大量的迁移,……在最适宜条件下,恰当的学习可以使人学会怎样去学习。”[(10]布鲁纳还认为,教会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奋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靠儿童自己引出知识”。[(11)]
为了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落实到教学活动之中,美国从小学到研究生院,各级各类学校几乎都制订了学生“独立学习计划”。这类计划要求教师注重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知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重视学生对学习自我负责、自我控制。当今欧美流行的一些创造性教学模式,如威廉姆斯教学模式、吉尔福特教学模式、帕尼斯教学模式、泰勒教学模式,等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会创造性地学习。[(12)]我国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魏金生的“六步专教育法”,以及笔者的“七环节教学法”[(13)]等等,共同的出发点都在于引导学生自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四.注重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是全面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教育的需要
我国的传统教育有精华也有糟粕。阶级社会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剥削阶级利益及其统治地位的忠实维护者,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求学生牢记封建统治阶级制订的教条。于是,教师讲教条,学生学教条、背教条,考试考教条的以要求学生进行机械识记为主的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文选烂》,秀才半”,“半部《论语》治天下”等说法,概括了封建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据此,有人概言,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满堂灌”和“填鸭式”。
诚然,我国教育的教学方法是以“满堂灌”和“填鸭式”为主,但它不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全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始终存在着“填鸭式”与“反填鸭式”的两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斗争。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丘就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就提倡教师要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学生要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要勇于独立思考和大胆思考。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我国第一本,也是世界第一本从理论上总结了教学和教育规律的专备《学记》则进一步明确提出在教育活动中要“教学相长”,教师要“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教给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方法,留给学生思考和自学的余地。宋代教育家朱熹指出:读书是自己读书,为学是自己为学,不能只待别人理会,安放在自己口里。类似的主张,言论还很多,诸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以渔”,“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如以水投石,不纳也”……以上可见,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并非一概为“填鸭式”,也有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倡“授之以渔”等等不少精华,只是由于历史原因而未成气候,未成主流。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一分为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是我们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当然,时代变迁,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也会有所变化。我们今天所说的“启发”与孔子的“启发”,我们今天所要“授”的“渔”与古人所要“授”的“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五.注重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美国教育家,“掌握学习法”的创始人布鲁姆认为,学习成绩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其实是不正常的,正常的状态应是大多数学生成绩好,成倒宝塔形。布鲁姆还认为,造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原因在于未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如果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包括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都可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基于这样的观点,他提出了“掌握学习法”,其核心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他坚信只要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策略,教学就可大面积丰收。[(14)]有人还提出这样的观点:学习成绩不是学习时间的函数,而是学习态度加学习方法的函数。同一班级的同一教师、同一方法所教的学生,为何成绩有很大差异,原因固然很多,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不同。据笔者调查,一些中小学生学生差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学习积极性不高,一是学习方法不当。其中,前者中学生占62%,小学生占54%;后者,中学生占36%,小学生占32%。二者皆有的,中学生占31%,小学生占28%。学习优秀者,87%的中小学生都既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又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完全靠汗水加时间取得好成绩的不到10%。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冯××曾感慨颇深地说:“我的数学成绩好,就是因为我读了华罗庚的《给青年数学家》,并按照书中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的结果。”
学校应该而且可以响亮地提出“向方法要质量,向方法要效率”这类口号。对此,我国一些学校,如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四中等,已先走了一步,它们都开设了“学习方法课”,北京市教育局还将北京四中校长龚正行主编的“学习方法”讲义正式出版,于全市推广。先行者的实践已经证明,加强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成功经验。
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
方法,指人们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手段、途径和策略。学习方法即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手段、途径和策略。方法一向与政治观点、哲学观点,特别是与世界观有着密切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立场决定观点,观点决定方法。因此,研究任何方法,包括研究学习方法,都不能孤立地就方法研究方法,必须以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把方法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此外,现代新兴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心理科学、行为科学的发展,为研究方法论提供了更为坚实和广泛的基础,因此,研究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还须以系统科学、心理科学、行为科学等为理论基础,充分利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
一、运用系统论观点,把学习方法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进行研究
系统工程论认为,任何一项“工程”,都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任何一项“工程”,既是某一大系统的子系统,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下属有若干子系统的总系统。
学习方法,既是方法论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相对独立,包含有许多子系统的总系统。一般地说,学习方法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子系统:
1.从学习程序看,包括预习方法系统、听课方法系统、阅读方法系统、复习方法系统、作业方法系统、自我总结方法系统、应试方法系统等等。
2.从学习内容看,包括语文学习法系统、数学学习法系统、英语学习法系统等等各学科学习系统。
3.从学习形式看,包括阅读方法系统、笔记方法系统、解题方法系统、书写方法系统、实验方法系统、表述方法系统、绘图方法系统等等。
4.从学习心理过程看,包括感知方法系统、注意方法系统、记忆方法系统、思维方法系统、想象方法系统,以及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系统,保持良好学习情绪、科学用脑方法系统等等。
从其它角度,还可划分出许多学习方法系统,如时间安排方法系统、内容选择方法系统等等。进行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既要注意各个子系统的研究和指导、又要把各个子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进行研究和指导。
二、以心理科学为基础,把心理方法作为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的重点
在学习方法总系统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是心理方法系统。因为一切学习活动都离不开心理活动,或者说,都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活动,所以,进行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必须以心理科学为基础,必须认真研究学习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使学习方法符合心理活动及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心理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心理过程,一是个性心理。进行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就须注意以下两方面:
1.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要符合以认知规律为主的心理过程规律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种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思维又包括分析、比较、综合、推理、判断、归纳、抽象、概括等,其中,分析、比较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学习过程主要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注意、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的过程,因而学习活动主要为认知活动,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就须充分应用心理科学所揭示的认知活动规律,深入研究提高学习者的认知素质、认知能力,帮助学习者掌握正确的认知方法。
认知、情感、意志三种心理过程是密切联系的统一过程,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受情感、意志的影响。如果学习者对学习有积极情感,学习时有良好情绪,有克服困难的意志,认知潜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就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果学习者对学习是消极情感,学习时不能保持良好情绪,缺乏毅力,稍遇困难就垂头丧气,那么即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掌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也不可能积极进行认知活动,当然也就谈不上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进行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在重点研究、重点指导认知方法的同时,还须研究培养积极学习情感和坚强学习意志的方法,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研究个性心理,加强个性心理指导
心理现象的另一个方面,是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气质、性格等。其中,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因素。
学习者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掌握一定的认识方法。一个认识能力低下,丝毫未掌握认识方法的白痴是不可能进行有效学习的,但是仅有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而无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其能力和方法也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甚至会将其所具能力、所掌握方法用于歪门邪道上,反被能力和方法所害,“聪明反被聪明误”,原因就在于此。据笔者调查,学习成绩差的中小学生,大多数不是差在能力上,而是差在个性心理品质,特别是缺乏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及良好性格等。为此,进行学法研究,还须研究提高学习者个性心理品质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必须对学习者进行提高自身个性心理品质方法的指导。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是相互区别,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进行学法研究,还要注意研究二者的有机联系,进行学法指导,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同时进行。
三、运用行为科学的成果进行学法研究,注重学习行为指导和训练
行为科学是本世纪40年代末期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是以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为理论基础,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任务是研究人类行为的起因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以求对人类的实践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
行为,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指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外部活动。人的行为,除极少数是由遗传得来的本能性活动(又称无意识行为),如手触火会自动缩回外,都是有意识行为。学习行为多属有意识行为,有其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可预测性和可控性。研究学法及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需要把心理学与行为学结合起来,既研究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的关系,又研究学习行为的规律性、预测性和可控性,以促使学生将认识到的先进的学习方法转化为正确的学习行为,把潜在的学习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学习能力,最终养成自觉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行为习惯。
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心理能力是非常巨大的,而且互相间本没多大差异,造成心理能力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与否。德国心理学家克里格和巴特斯都认为,每个人均蕴藏着超凡的心理潜力。他们说,记忆高手与平常人的唯一区别,仅仅在于前者经过严格训练将记忆潜能挖掘了出来,而后者则未经过这种训练。大量事实证明,经过训练的掌握了正确方法的人,其心理能力相当惊人。比如,1957年,一位英国人创下了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5050位的世界纪录。仅隔一年,加拿大一位17岁的中学生突破了此纪录,能背到小数点后8750位。到1980年,日本索尼电器公司的一位职员,又创造了背诵到小数点后20000位的新成绩。我国有不少记忆高手,有的能背诵圆周率到1005位,有的能熟练背诵《唐诗三百首》,有的能熟练背诵《新华字典》,有的能记忆上万个单位电话号码,等等。这些记忆高手除了具有刻苦精神外,主要在于他们训练有素,掌握了先进的记忆方法,养成了正确记忆的行为习惯。
记忆方法的掌握,记忆能力的培养靠科学的训练,其它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如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观察方法和观察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想象方法和想象能力等的培养和掌握,都离不开严格、科学的心理训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善循教授等人所进行的“高效率学习方法与心理训练”的研究,为把学习方法指导与心理训练和行为训练结合起来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他们的研究成果在部分省市实验推广已取得显著成绩。这一事实进一步说明,研究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就方法论方法,而应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研究和指导,特别要把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提高心理素质、加强学习行为训练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唐风)
注释:
(1)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37~38页。
(2)《列宁全集》第8卷,第82页。
(3)《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第125页。
(4)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发达国家教育改革动向和趋势》第87页。
(5)见《中国语文》1978年第2期。
(6)《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4页。
(7)见丁之奇《“掌握学习策略”及其对教改的启示》,沈阳师院学报,1990年第1期。
(8)见《外国教育》1988年第四期。
(9)见《教育学文摘》第17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
(10)见云南教育学会等编印《教育科学研究》第7页。
(11)同(10),第15页。
(12)参见陈安龙《创造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台湾心理出版社。
(13)“七环节教学法”1993年被评为云南师大优秀教学成果,《学报》94年第4期有介绍,同年6月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笔者主编的《中学语文七环节教学法教案选》。
(14)同(7)
作者:徐坤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