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人的童年哪里去了?
导读:小小孩子却有大人的行为和话语,这样的孩子便没有了童年,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近期,网络上一个名为“周家坝实拍两岁老烟枪”的帖子引起轰动,当地一个两岁多的男孩儿骑在摩托车上熟练地点烟、吸烟、骂脏话,雷倒网友无数。两岁的小孩子还不会自己剥糖纸,倒先学会了点起香烟吞云吐雾,这让儿童成人化的问题再一次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在厕所时间长短不能代表这人是办大事还是办小事。”这是《家有儿女》中刘星的一句台词。这小大人般的一句台词,在达到喜剧效果的背后,也将现在儿童成人化的现象表露出来。
小小孩儿说大人话
妮妮5岁典型言论:妈妈好性感
还在上幼儿园的妮妮经常陪妈妈逛街,而且还很会帮妈妈选衣服,妮妮自己也非常爱打扮。有一次,妮妮和妈妈一起逛商场,妈妈试一件新上市的韩版大衣。妮妮看了后,嚷嚷着说:“妈妈一定要买哦,你穿着好性感啊!”
一帆12岁典型言论:我打人了,快带钱来处理
已经上六年级的一帆眼看着就要升初中了,可他不但不抓紧时间学习,还经常在学校惹事,和周围的同学打架。
一次,一帆的妈妈接到一帆打来的电话:“妈,我打人了,你快带2000块钱来处理一下吧!”就此,记者了解到,一帆的父母是经营酒楼的,平日里要是出了什么状况,他们就给认识的朋友打电话:“我这里出什么什么事了,你快过来处理一下吧!”
宇翔8岁典型言论:给我去学校公关公关
上小学二年级的宇翔,有天放学回家后突然对妈妈说:“妈妈,你得给我去学校公关公关!”“公关?”妈妈很疑惑。宇翔接着说:“爸爸不是经常给叔叔们打电话,让帮忙公关嘛,吃饭啦,送卡什么的;今天我看到有同学家长给老师送手机,你们也得去给我公关一下!”
小小孩儿办大人事
淘淘4岁典型行为:妈妈,这个送给你的儿媳
王女士的朋友从美国给她带回一个漂亮的发卡,4岁的儿子淘淘见后说:“妈妈,这么漂亮的发卡你可不能带,你得当纪念品送给你未来的儿媳!”妈妈笑着问:“我的儿媳在哪儿?”淘淘说:“我明天就给你带回来!”
妈妈一笑置之,认为孩子只是开玩笑。谁知第二天,王女士接到淘淘一个同学的家长打来的电话,说淘淘不让她的女儿回家,非要带着小女孩去见王女士。王女士驱车赶到幼儿园后,淘淘上来就问:“妈妈,这是你的儿媳,那个美国发卡带来了吗?”
蓓蓓9岁典型行为:我化妆,我漂亮
从小,妈妈就让蓓蓓去学拉丁舞,拉丁舞是要穿超短裙、高跟鞋、紧身衣,还要化妆。时间长了,蓓蓓的拉丁舞已经练得相当好了,同时,她也更看重化妆和打扮的技巧了。现在,才上小学三年级的蓓蓓平时已经开始化妆,穿高跟鞋、超短裙了。
小可8岁典型行为:学爸爸巴结领导
8岁的小可今年上二年级,他爸爸是一家企业的部门经理,所以小可经常收到别人送来的礼物。小可在家里挺“霸道”,全家人都围着他转。在班上,小可也常常欺负别的同学,但唯独对一个同学“礼让”三分,这个同学,就是爸爸上级的儿子小豪。
一次,小可被小豪打了一巴掌。但那次,小可一声不吭地忍受了,回来后也没跟家人讲,只偷偷告诉表姐。原来,小可的爸爸平时对领导就是一副点头哈腰的样子,小可学样,也经常去巴结小豪,变成势利眼了。
孩子受的熏陶超过了接受能力
济南电台心理热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清表示,造成儿童成人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性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也成了一个老生常谈却总不过时的话题。随着电视节目的增多,电脑的普及,手机上网的便利,可以说媒体的声音无处不在。但是,在这些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在孩子接触到的事物中,有多少是适合孩子的,有多少是不适合的,却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更没有一个严格的划分。成人社会诸多负面的信息,冲击着孩子的童真。这就造成孩子全方位地接收社会带来的信息,使孩子所受的熏陶超出了孩子原本的接受能力。
另一方面,现在一些小孩子的家长,差不多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这一时期的家长可以说是比较复杂的,其中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小的时候娇生惯养,现在,虽已成年但却并未“成人”。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存在一些问题。家长的所言所行都不避讳孩子,当着孩子的面打电话找关系,当着孩子的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两三岁后,孩子模仿能力很强,他们都是按照成人所提供的环境去模仿学习的。
济南市市直机关幼儿园的李老师说,幼儿园小朋友之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每个孩子的生长环境不同,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也各异,相互间肯定会有所影响,这其中,会有积极的影响,但也不乏一些不适合孩子成长的东西。
孩子做小大人是在适应社会
孩子说大人话、办大人事是聪明、早慧的表现,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向成人化方向发展。
伪装、不诚实,都是孩子适应社会的一种表现,如果是善意行为,不必太担心。
这些现象并不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反倒能更好地促进孩子以后与社会的对接。
……
杨清说,在她接触的相关案例中,很多家长以自己的孩子会说“大人话”、会做“大人事”而津津乐道,他们觉得孩子这样很好玩,甚至出于亲情动机还夸奖一下孩子说:“看我家宝宝像个小大人似的!”
其实,家长的这种行为正是从侧面对孩子的一种鼓励,孩子并不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为了再次获得表扬,孩子便会继续模仿。直到孩子上学后,在学业或与他人的交往中出现问题时,家长才开始紧张。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行为或语言上表现得像成人时,更要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让孩子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孩子是“显示器”家长是“主机”
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专家朱海琳给家长支招:首先,家长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特点教给孩子适合自己的东西。
比如幼儿园的孩子,如果这一时期的女孩热衷打扮,男孩拉帮结派,这就超出了他们这个阶段应该具有的特点。
其次,家长应该肯定孩子有参与家庭生活的权利,但是在一些超出孩子接受能力的问题上,家长的交谈一定要回避孩子。股票、房价的话题如果出自一个高中学生的口中,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出自一个十岁孩子的口中,就有些早了。
杨清也表示,孩子只是一个“显示器”,而父母才是“主机”,孩子所做的事,说的话,差不多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若想把好关,家长就要多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社会竞争加剧、人心浮躁的现状下,家长不能盲目跟风,不能灌输给孩子成人才能接受和理解的知识。家长要明白孩子并不是你们的附属品,不能以家长的主观意愿决定孩子的未来。
杨清还强调,要让父亲回归家庭教育。因为父亲是连接孩子与社会的重要环节,父亲的力量感、责任感是孩子非常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