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幼儿园环保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导读: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游戏、故事的特殊情感和对艺术的钟爱。在这些活动中,幼儿所感知、获取的知识是深刻的,所体验萌发的情感是热烈的。真诚的,他们从中可易于转变、生成一系列自发自主的环保探索活动。一句话,形式的取向宜利于寻求环保教育以各种形式在幼儿园活动中的渗透。
偶闻我国某地级市在迎接全国卫生城市检查中,小学生也接受了环保卫生等方面的测试。其中,有两道题是这样的:艾滋病的传染途径是什么?母乳喂养的要求是什么?提供ABCD任选其一。听来让人哑然失笑,又令人沉思。测试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超越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和能力水平。这不禁使我想到了当前我国一些幼儿园的环保教育。
“白色污染”、“酸雨不得了”、“可怕的沙尘暴”、“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是时下环保教育的热门话题。于是,教育者不惜代价,拍摄录制电影、录像让幼儿观察;创设情境,让幼儿体验。孩子感受了各种危害对人类的威胁,也能说出“要保护地球”、“爱护自然”的种种措施。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幼儿乱扔垃圾、破坏草坪、随便摘花等与环保教育相悖的举动。幼儿的“知”和“行”明显脱节。环保教育成了一种形式教育、口号教育。知识的深远、题材的脱离生活,和由此带来的情感体验中的矫揉造作,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幼儿园环保教育怎样才能走出上述误区,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呢?
笔者在此提出“‘小’看环保教育”的思想。“小”看环保教育,是以“平视”的角度,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联系日常生活及突发事件,进行渐进、系列的环保教育,以求在“小”中见“大”、“小”中见“真”、“小”中见“发展”。
“小”看环保教育有其特定的形式、内容、目标、价值上的取向:
一是形式取向:环保活动与幼儿园各种活动的有机渗透、和谐统一。当前不少幼儿园把环保活动作为特定的“大”活动,和幼儿园其他教育活动完全区分开来。观其优点,是重视环保,凸现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反观之,则是将环保与游戏、与故事、与生活、与艺术等脱节,也即意味环保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幼儿易将环境保护定位于特定场合中所学的知识,特定活动中应有的一种行为模式,而无真正知与行的转变。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游戏、故事的特殊情感和对艺术的钟爱。在这些活动中,幼儿所感知、获取的知识是深刻的,所体验萌发的情感是热烈的。真诚的,他们从中可易于转变、生成一系列自发自主的环保探索活动。一句话,形式的取向宜利于寻求环保教育以各种形式在幼儿园活动中的渗透。
二是内容取向:处处、时时的环保。放弃周围生活中的小事,而去撷取那些认为意义较深远的“大”事,其结果只会造成教育契机的丢失、教育资源的浪费。生活中,处处、时时都蕴含着环保教育的契机:路边的一张废纸拾起来放进垃圾桶是环保;断了的小树枝绑接上了是环保;为小草、小树浇水、施肥更是环保。处处、时时的环保教育让幼儿在感受中积累体验,在体验中萌发情感,在情感萌发中逐步升华为一种理性的认识:每件小事都与环境相关,爱护环境从“小”做起。从认识到行为,再从行为到认识,这样建构的环保理念基础是坚实的,必然能产生、分化出更丰富、更深刻的环保思想和行为。
三是目标取向:责任感、自主精神的培养。浮着的地基怎能盖出坚实的大厦?环保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教师设计、组织的环保活动,教师眼中的发现、心中的想法是有限的,而幼儿的发现是无限的。关键在于幼儿能否有责任感和自主精神,以环境主人的身份自觉参与,以环保的眼光看环境、看生活。应该注意的是,有许多活动并没有固定的答案,活动中也并不强调统一。活动的收获、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幼儿的参与,关注的是幼儿的责任感和自主精神的培养。在责任感和自主精神的驱使下,幼儿自然成为“环保小卫士”,自觉保护环境,不会再出现“嘴上说爱青蛙,嘴里又吃青蛙”的现象。言与行的严重脱节,往往是意识、精神浅而泛的反映,把握住“小”目标也就把握了“大”方向。
四是价值取向:寻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的融合。1987年4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环保教育若和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相结合,在正确的儿童观、教育现的指引下,必然能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潜在的教育价值──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会引起幼儿与环境的互动,生成一种隐性的教育价值──幼儿的发展带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的确定,会带来环境保护、社会进步和幼儿发展的相融、共进,这正是“小”看环保,以“小”见“大”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