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全国站

建国60年服饰:60年代的美丽记忆

2009-09-17 19:19:23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60年代——铁姑娘战斗队 旗帜高高飘扬

  这一时期是建国之后中国女性服装的美学意义丧失得最为彻底的一个时期。在经历了火红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之后,中国妇女的服装开始丧失服装美学本身的意义,而更多地被赋予了革命色彩和劳动特性。中苏关系的全面交恶,使曾经风行一时的俄罗斯色彩的列宁装、布拉吉几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稍加改良的中山服成为男装一统天下的主要款式,外国人将其称为“毛式制服”,而女装基本是在中山装的领子处稍作改良(将有风纪扣的立领改成翻领),取消左右两个上兜,民间将这种没有正式名称的服装统称为干部服。

  无论男女,蓝灰为主的色调和肥大单一的款式是这一时期中国服装的主要特点。这一时期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女装,女性身体的曲线特征被有意掩盖起来,裙子、花边、高跟鞋等许多具有女性特点的衣饰在公众场合几乎绝迹。物质生活极为匮乏的年代,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购置一件新衣成了极为奢侈的事情,很多人结婚时才能买一身新衣,一穿就是很多年,而孩子们盼望过年,主要原因一是有肉吃,二是有新衣穿,而在更多的家庭里,更多的孩子的所谓新衣服不过是哥哥或姐姐穿小的衣服稍加改动。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对衣服款式色彩的过多要求如同天方夜谭。

  铁姑娘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生产大队是60年代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团支部书记郭凤莲率领的大寨铁姑娘战斗队不但是新农村妇女的榜样,她们还将“铁姑娘”这个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群体称呼推向全国,成为各条战线上不知疲倦的青年劳动女性的代名词。她们的打扮基本上没有性别特征。

  破四旧

  现代的年轻人恐怕很难想像40年多前的中国曾经发生过一场烧旗袍、烧花衣服的运动,这是因为这些旧时代的服装被作为旧文化、旧传统的代表,都在需要扫除之列。在那个年代拍摄的电影中,穿旗袍和花衣服的基本都是女特务或姨太太一类不正经的女人。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南京路上好八连倡导的艰苦朴素作风在全国推广继而被机械化简单化地理解和执行。穿新衣服、花衣服成为可耻的事。不少人恐怕都亲身经历过故意在没有破损的衣服上打上一两个补丁的傻事,今天想起来十分可笑,但在当时却相当普遍。

  球衣

  这不是现在我们理解的意义上的运动员的比赛服,而是一种绒衣,是毛衣还不普遍时的替代品,也是当时青年劳动者中一种较为普遍和时髦的打扮,基本只有一种款式:套头、大翻领,颜色也只有红色和蓝色两种,胸前要是印上“XX青年突击队”那就更威风了。

  年代回首:“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从经济和文化方面来说,这都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贫穷成为光荣时,艰苦就自然成了时尚,更为可怕的是,当这种光荣与时尚成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统一标准时,生活的色彩便必然被简化到令人窒息的地步。如果说在服饰方面这个年代给今天和历史也留下了什么遗产的话,那就是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现在大街上看到许多穿着“毛式服装”的老年人蹒跚而行,他们在让我们产生一丝时光倒流的恍惚之外,还会有一种对文物和古董的敬意和好奇。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