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国庆60周年阅兵背后的故事:盘点阅兵方队之最(2)
徒步方队最美女队员
从走“猫步”到踢正步
“女民兵方队,握枪,齐步走,向右看,一二一!”
在一连串清脆、有力的口令指挥下,女民兵方队精神抖擞的通过阅兵台。
两名女民兵领队,身高1.78米,气质高雅,受阅动作干净利落,分毫不差走过受阅区。一位是赵娜,另一位叫张晓菲。
两位漂亮的姑娘有相似的经历。她们都来自中华女子学院,学的是广告模特与形象设计专业,均是大四学生,优秀模特。
两位姑娘也有不同之处。赵娜是学院重点培养对象,奥迪、奔驰两系名车平面模特,同学中第一个入党,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学金。张晓菲,学院团支书,曾是北京奥运会“鸟巢”主会场颁奖礼仪小姐,波司登、欧莱雅等名牌出镜模特。
参加阅兵,赵娜没有张晓菲那样顺利。她正在准备毕业大戏时,得知朝阳区选拔阅兵队员工作已展开,便向指导老师表达了参阅愿望。老师本想通过这次毕业表演,和国内一些重要的学术机构建立合作,将她推向更广阔的舞台,所以并不赞同她的选择。时隔一个月,赵娜以一名党员的身份向学院递交了参阅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当她来到集训地点时,已经比队友晚了两个多月。
四年大学生活,她们天天练的是扭腰摆臀走“猫步”,舞台动作讲求柔美、自然、放松。受阅动作则练得是正步,要求身体如松,踢腿如风,体现的是阳刚、挺拔、整齐。
初始训练,两人连稍息、立正也做不好,踢腿柔弱无力,被队友戏称“面条”。她俩击掌立誓: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能做到,再苦再累,咬断牙根也要坚持。
赵娜、张晓菲从未请过一天假,铆在阅兵村刻苦训练。练体能,别人做20个俯卧撑,她俩做50个,别人端腿5分钟,她俩要多十分钟,每天比队友多踢500步正步。在训练场、生活区,队友们经常看到她们两人腿绑沙袋、背插“十字架”,加班加点练动作的身影。
时间长了,白皙的皮肤晒得黝黑,队员之间相互逗乐称“非洲黑妞”。老师和同学纷纷在电话里表示担忧:“晒那么黑,以后怎么出镜?别失业了。”“不会、不会。几个月后就能恢复原状。”
她俩没有停歇训练的步伐。晚上熄灯后,还要在床上练压腿。有一次,张晓菲反躬身子压脚尖,练着、练着睡着了。中队干部查铺时看到这一幕,流着眼泪叫醒她纠正睡姿。
受阅训练一天天的过去,赵娜、张晓菲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受阅动作脱颖而出,训练成绩名列前茅,被选拔为女民兵方队领队。
徒步方队最帅男队员
从模特到受阅队员
在武警方队,刘赫铭是绝对的偶像级人物,他不仅人长得帅,而且队列动作潇洒大气。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帅气的小伙子入伍前是一名小有名气的男模。
2003年高中毕业后,赫铭在当模特的姐姐的培训鼓励下,参加了河南省模特选秀。凭借自身的天资和努力,他一举夺得了男模组第二名的好成绩。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一家模特公司一眼相中。进入公司后,他开始接受严格正规的模特训练。经过自己的潜心钻研和虚心求教,他的“猫步“走得越来越美观。2004年6月,他参加一个由河南省电视台与一家公司举办的模特大赛,以落落大方、标准到位的表演折服了主持人、评委和现场观众,无可争议地拔得头筹。从此,赫铭走上了正式签约的职业男模之路,在全国各地参加活动近千场次,获得大小奖项10余个。2007年9月,公司经理正式聘请他为专业教练,保底月薪3000元,外加每小时300元的执教费。一次他带模特参加军训,军人直线加方块的阳刚之美深深地吸引了他,经过深思熟虑,他下定决心要做一名真正的军营男子汉。2007年底,他说服亲人和朋友,谢绝经理的挽留,毅然走上了从军路。
入伍以后的情况,远不像刘赫铭想的那么简单和轻松。要把已经定型定位的“猫步”改成刚健有力的齐步、正步,谈何容易?但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凭着一种对军营的执着,他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很快就成为所在部队的训练标兵。
阅兵训练任务下达后,刘赫铭当即就写了请战书。结果他被荣幸地挑选到武警方队的第一排面。他在阅兵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昔日在T型台上表演的很好,今朝在阅兵台前更要表演的无可挑剔,我要和战友们一道以实际行动奉献一场精彩的阅兵盛典!”
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和战友们一起战风霜,斗酷暑,刻苦训练、严格要求。在他们共同努力下,方队训练水平直线上升,在徒步方队组织的考核中训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放弃最高收入的女队员
“海归”学女的3次落泪
9月的一次党团活动时间,女民兵方队组织“我与祖国同奋进”主题演讲。队员张元元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为何放弃高薪回到祖国工作,参加首都国庆阅兵。
“祖国,母亲!我要像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一样,为您奉献青春与热血……”讲到情绪高昂之处,她禁不住声音颤抖、热泪盈眶。台下的队友也被感染了,啜泣声与掌声连成一片。
这是她成为受阅队员后的第三次落泪。
张元元,今年沙河阅兵村唯一的“海归”队员。她曾在新加坡留学、工作5年,不仅月薪2万多元人民币,还拿到了“绿卡”。殷实的物质生活,难抵浓浓的思乡情。她说:“在国外,举目无亲,十分孤独。我最喜欢去大使馆看飘扬在异国他乡的国旗。”张元元大学毕业后,新加坡一家跨国公司伸出橄榄枝,她选择在一家学校当中文老师。因为她想在这里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的外国人知晓中国。去年初,南方罕见的冰雪灾害后,她通过中国红十字向灾区汇去了1万元。
去年4月,张元元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毅然回到祖国。当时,一家国企和一家私企都决定招聘她,她选择了前者。很多人不理解,到这家国企工作,月薪只有两千多,而那家私企试用期一个月就能拿8000元。张元元微微一笑:“到国企工作,是因为有个‘国’字!“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首都将举行盛大阅兵,张元元所在北京市朝阳区,领了抽组女民兵方队的任务,代表全国民兵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这可是报效祖国的最好机会!”她得知消息后,立即来到公司办公室报名。
此次报名参加阅兵的女青年有好几千人,张元元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一名光荣的受阅队员,当她接到通知时,兴奋得整夜未眠,幸福的泪水,湿透了枕巾。
在女民兵方队训练场,观察张元元训练,倾听队员们的讲述,谁都知道她是一位非常自信、坚强、乐观的女孩子。
她的右趾骨疲劳性骨折,每踢一次正步,患处便钻心地疼。随队医生介绍,这种“疲劳性骨折”也叫应力性骨折,是因为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使骨头难以负荷导致的,治疗的唯一办法就是休息。张元元没有退缩,在日记中写道:“伤痛让我每做一个动作都会疼得一阵阵恍惚,疼得泪水在眼眶打转,但我没有让泪水流下来,心里不断的对自己说,坚持,坚持。不能停下,不能放弃!”
高温炙烤,烈日暴晒,把小张原本白皙的皮肤晒得黝黑。这可愁坏了她的父母,在电话里,她妈妈告诉记者:“闺女今年28岁了,还没有处对象。晒得那么黑,怎么找男朋友?”张元元在一旁“咯咯”地笑个不停。
“别看元元平时很坚强,有一次受到教导员的小批评哭得不成人样子。”方队副政委张宏艳对记者“爆料”。
张元元到阅兵村后,表现十分优异,成为方队13排面的排头兵,当上了副区队长兼班长。一天,他们班负责打扫厕所卫生。她安排分工后,便到操场组织排面训练。休息间隙,教导员把她带到厕所,看着一些旮旯处还有脏污没有扫干净,张元元一下子明白了教导员的用意,头低的像个犯了错误的小孩子。教导员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她:“作为一名班长,不单是自己要当一名优秀的参阅队员,还要带领全班干好每一件事情。”
虽然教导员没有说几句,张元元的泪水却“哗哗”地往下流。
受训一时、受益一生。张元元的这三次落泪,记录着她在阅兵村里的成长印记。
硕士最多的方队
第二炮兵学员方队首亮相硕士23名
在首次亮相国庆阅兵的第二炮兵学员方队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参阅的23名硕士研究生学员。他们从文弱书生到能站4个小时不倒,付出了艰苦地努力。
记者在北郊的阅兵村了解到,在首次亮相的第二炮兵学员方队中,一共有23名硕士研究生学员。为达到受阅人员要求,他们每天进行大强度、超常规的队列训练。
阅兵训练要求军人能持续站立2小时不动,4小时不倒。这看似简单的军姿站立,需要超强的体力和意志。这个硕士研究生群体,第一次站军姿,仅坚持了1个小时就有近10人晕倒。
现在,他们能持续站立2小时不动,4小时不倒。为了达到正步走“百米不差毫厘、百步不差分秒”要求,他们平均一天要走十七、八公里,每名学员都练就了一双“铁腿板”。
据介绍,这个特殊群体,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创新能力较强,在阅兵训练中,不断发挥智力和素质优势,为提高方队训练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发起组织了一个“硕士议训团”,开展“我为阅兵训练献一计”活动,提出了50多条与训练有关的意见建议,都被方队临时党委采纳。
硕士学员杨慧杰,提出的“打破原有班排建制重新编组,按照掌握训练课目的熟练程度进行分类分层次组训”的建议被方队采纳。硕士学员樊亮提出“快乐训练法”的建议,李东亮针对教学手段单一问题,提出了实行启发式、互动式、交流式的训练方法,都被方队采纳并进行试点推广。
长相最雷同
双胞胎战士姐妹
可能是1999年阅兵时,那对双胞胎女兵太出彩,现在方队里都喜欢有一对双胞胎。据不完全统计,武警、步兵方队各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三军女兵方队与女民兵方队各有一对双胞胎姐妹。海军陆战队还有一对亲兄弟,三军女兵方队与飞行学员方队还有运输队有两对姐弟。
杨夏、杨秋,是女兵方队的一对双胞胎姐妹,一对出色的“双子星”。鲜为人知的是,姐妹俩坚强背后隐藏着一个让人心痛的秘密。
入队前,父亲已重病多时,需要女儿贴身照顾,她们心里十分矛盾:女儿是父亲的贴身小棉袄,参加阅兵,父亲心里会不会失落?瞧着女儿犹豫不决的样子,父亲把姐妹俩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叮嘱:“闺女,你们放心去吧,我会好起来的。”父亲的支持打消了姐妹俩的顾虑,匆匆背起行囊来到集训基地。
不久,父亲不幸病逝,姐妹俩永远不会忘记父亲临终前留下的一句话:“努力训练争取好成绩,为杨家争光!”
父亲的遗言激励着杨夏和杨秋坚强前行,在家里娇气的她俩,到了阅兵村什么苦都能吃。姐姐杨夏说她每天能喝10多斤水,妹妹说每天能流5斤汗。姐妹俩都在十四排面,同住八班宿舍。训练中,互相鼓励、帮助。杨秋的动作差一点,杨夏业余时间单独给妹妹开“小灶”;姐姐耍小脾气,妹妹赶紧上前安慰。在短短的时间内,她们完成了从“普通老百姓向准军人”转变的过程。
在得知杨夏姐妹两父亲去世的消息后,女民兵方队举行了一个特殊的仪式。全体队员列队,听王政委讲述那段伤心的往事,讲的人哽咽,听的人也抽泣了。
“立正,向这位深明大义的父亲默哀。“
王政委讲完,把两朵小白花和两副黑纱给姐妹俩戴上,下了一道口令。全场静悄悄,只有泪水在默默的流淌。泪水告诉人们:奉献,意味着什么。
同一方队兄弟最多
一个排面仨兄弟
双胞还不算什么,最牛的是空降兵方队,三兄弟都是空降兵,而且他们都在同一个排面一同训练。他们就是四排面的李恒平和大哥李恒乐、堂弟李恒东。
能够参加国庆阅兵,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是军旅生涯中最为荣耀的事。更为巧合、荣耀的是,不在同一单的兄弟三人,不约而同地报名,通过层层筛选,共同走进了阅兵村,并恰好被分在同一个排面。
老大李恒乐模范带头,训练成绩遥遥领先;二弟李恒平迎头赶上奋勇争先,在阅兵村还报考了士官学校;三弟李恒东紧追不舍,誓当标兵,并报考了军校。二弟李恒平有一些习惯动作如耸肩、重心不稳,一时难以纠正,眼看着身旁的战友一个个都评上标兵,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哥哥李恒乐批评他,咱李家的男人,可没有孬种,遇到困难想逃避,还是男人么?于是哥哥当教员开始给弟弟开小灶,三弟李恒东也受邀在一旁与他一起做动作。一到休息时间,兄弟三人就聚集一起“特训”。“我们兄弟三人走到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一定会把最铿锵的步伐,最飒爽的英姿展现在世人面前。”李恒平自信地说。
最牵挂孩子的七位妈妈队员
5月10日是母亲节。女民兵方队队员赵欣娜,在沙河阅兵村北门见到阔别半年的丈夫和女儿。“妈……妈!”第一次听到女儿的咿呀学语,她幸福的泪水夺眶而出。
赵欣娜参阅时,女儿甜甜还不到8个月,她毅然提前给孩子断奶,投入到阅兵训练。踢正步,对于28岁的赵欣娜并不容易。开始的二十多天,每压一次脚弓都是痛苦的煎熬。她硬是咬牙强忍,嘴唇上留下一道深深齿印。
“姐,训练如此投入,难道不想宝宝吧?”面对队友的关切,她说:“想,在夜里。”赵欣娜把对女儿的思念埋藏于心。每当夜深人静时,她就惦念女儿吃的多少,有没有哭闹,睡得好不好。想着、想着,便枕着女儿相片入眠了。
在女民兵方队中,像赵欣娜这样的妈妈队员,一共有七位,李丹,曹玉霞,姚春红,魏芬芬,岳佳丽,刘亚红也是孩子的妈妈。在受阅训练场上,她们每人都有一段让人感动、让人敬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