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的零食史:忆苦思甜
提到这60年的“吃”,我们不可避免的要“忆苦思甜”。
50年代,童年的父亲为了延长兜里花生米的享受时间,花了几个小时把每颗花生米掰成4瓣;60年代,还是小姑娘的母亲急着去捡火车站仍的烂苹果磕破了脑袋;70年代,自己在校门口的小摊儿前转来转去,把摊位上的每一种吃的的价格在心里盘算半天,算计着怎样让自己手里的这几毛钱发挥最大的价值……无论是我们的父母还是我们自己,每个人都能说出几件这样的事。然后,我们感叹:现在的孩子是多么的幸福!
但其实,我们有我们的乐趣,让我们一起,重新走进新中国的60年零食代,捡起那些已经被我们遗忘了的“好吃的”!
50~70年代:零食原生态时代
50~70年代是我国物质贫乏且简单的年代,但是那个年代依然有许多令我们难以忘怀和无限向往的东西。无论是用三五分钱买到街头卖冰棍儿老太太的“奶油雪糕”或小买部的一小袋话梅,还是在小伙伴那儿讨来的一颗水果糖,还是春天树上的槐花、榆钱儿,还是街头艺人的糖浆吹的糖人儿……那种渴望很久终于得到的幸福和满足是现在的孩子无法体会到的……
满载回忆的“爆米花”
“爆米花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那一声巨响爆出的浓烈香味,还在于和伙伴们一起端着大小家什排队时候的叽叽喳喳和开锅之前捂着耳朵躲在远处的甜蜜的期待……”
令人纠结的“吹糖人”
“对于糖人,总有小小的纠结。看着那一截被糖人艺人含在嘴里的尾巴,总是有难以抑制的稍稍的恶心。可是对糖人本身又是无论怎样都难以抗拒……”
善解人意的“绞绞糖”
“绞绞糖,最能体谅孩子的难处,销售方式极灵活——钱多多买,钱少少买——无论你有多少钱!总能得到相应的一团,就算只得到很小的一团,也可以用两根小棍绕来绞去玩儿很久,不会一下就吃完……”
不朽传奇:“大白兔”
“有一个关于‘大白兔奶糖’的传说在几十年之内一直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传播着——7块大白兔可以泡出一杯鲜牛奶!之所以一直是传说,是因为没有几个孩子能‘奢侈’到真的动用7颗糖来实践一下……”
身份象征:“泡泡糖”
“这种长条泡泡糖,别看形状统一,但是产地、品牌大不相同哦!有上海冠生园的还有本地小厂的,小孩子可以用来炫耀:‘我的是上海买的!’上海是身份象征哦!……”
双重享受:“动物饼干”
“饼干的造型有小马、大象、老虎、小猪、猴子、小鸟之类,不同的小朋友有不同的吃法。有人会把最喜欢的小动物造型先吃掉,也有人习惯把自己喜欢的留到最后吃。……”
极大满足感:“棉花糖”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棉花糖带来的极大满足感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够比拟。除了棉花糖,还能有什么吃的能一下给那么一大团?虽然,这一大团体积其实是虚拟的,但是,光是看看就满足了……”
实实在在:“烤红薯”
“在那个年代,烤红薯不仅是零食,它是真真实实可以解决饥饿的好东西,冬天回家的路上,几分钱换来一块迫不及待的吞进去,那热呼呼的亲热劲儿,一直暖到心里,连皮都要吃的,不怕脏,就怕浪费……”
亲民零食:“话梅糖”
“相对于‘大白兔’,话梅糖以它的亲民特性受到了更加广泛的欢迎,随时都可以买到,不用非要去上海;一分钱好几块儿,谁都买得起。话梅糖给的酸酸甜甜的童年,真的挺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