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有趣的洞洞
孩子们通过这次活动,获得了理性知识。研究“洞洞”其实是一个自主活动,教师只有重视幼儿的兴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潜在的可能性,给予幼儿自我发展的机会。所以说,这也是一种培养幼儿自我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一活动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对幼儿今后生成学习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一、背景:
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感兴趣,只是这些事情是否符合他们的胃口,从而决定他们对事情的兴趣大小而已。有些事情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接近,易引起他们的探索欲望,反之远离他们的生活经验就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和探究,如泥土,操场上比比皆是,孩子们每天在上面锻炼和玩耍,自然对泥土也很熟悉。有一天,他们在体锻时,有几个小朋友突然发现滑滑梯下面的泥土上有许多小洞洞,马上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于是,在情感原望的躯动下,孩子们争论着,讨论着,积极地探索着,最后惊喜地自己找的到了答案。获得了许多知识。
二、观察实录:
张羽润说:“这是老鼠洞,”
“不,老鼠洞没有这么小,”伟伟说:
“可能是蚯蚓洞。”佳佳说。
“哎,会不会是田鼠洞”明明说着。
“是—蚂—蚁—洞!”亮亮说着,还举起了小拳头。
伟伟说道:“你们都说得不对,还是问问老师吧!老师肯定知道,这是哪个小动物的洞。”说着,孩子们都把目光转向了我。
作为老师的我,并未操之过急,而是把问题抛向了小朋友。
“刚才你们都猜了这几个洞到底是哪个小动物的?但到底是谁的呢?有没有办法知道呢?”
小朋友互相看了一看,沉默了一阵,接着又七嘴八舌讨论开了。
突然,亮亮小朋友说:“我们把这个小洞挖开好不好?看看里面有多深,究竟里面住着是谁?”这个建议很快得到小朋友的赞同,于是小朋友分头找来了树干,有的拿来了石块敲击小洞,有的拿出玩沙的工具。老师也为他们提供了小的塑料铁锹和树枝等工具。小朋友们进行了一场挖土研究“战争”------等挖开以后真相大白,原来是蚯蚓洞,因为里面还有几条蚯蚓在里面,且洞不大也不深,泥土也是松松的------。顿时,孩子们欢呼雀跃庆贺自己解开了这洞洞的秘密。
“唉,快来看这条蚯蚓一断二了,它死了吧!”随着明明的叫声,小朋友们把目光又转向了还在活动的蚯蚓。亮亮看了看说:“,大概是我们刚才挖得太重,弄断了它的身体。”可是伟伟说:
“蚯蚓断了是不会死的,我妈妈讲给我听过的。”“骗人,人给车一压二,也不是死了吗?!”我在旁听着没吱声,只见伟伟对我说:“老师,我说的对吗?他们都说我骗人。”我微微笑着说:“你们不是有十万个为什么吗?你们可以回家看看书,上网查查有关蚯蚓的资料,我们明天一起来讨论好吗?”
第二天,小朋友带着各自收集的蚯蚓资料,相互交流。有的是图片,有的是和爸妈一起在网上查阅的资料。我把挖出的蚯蚓放在玻璃瓶里,小朋友把收集到的资料放在周围,有蚯蚓的再生能力介绍、有蚯蚓的营养介绍、还有蚯蚓对大自然的作用……。一个“科常角”生存了,这场来自幼儿现实生活的生成学习活动又延续开了……
三、反思:
正如《指南》所述这个年龄的幼儿,喜欢亲近自然,有目的地感知周围自然物,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积极、主动地探索和研究,从中得到知识。尤其孩子们用充满好奇地眼光看着老师时,老师应充分利用物质、精神等各种要素,综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效应,促使儿童自主活动的生成。刚才看似幼儿在嬉玩,用树枝、石块挖、敲击着小洞,其实幼儿是在对“洞”进行着探索。因为大自然中姿态万千的东西充满了活力和好奇,所以幼儿只有在嬉戏、玩耍中得知结论,获得知识。而作为老师的我,在孩子活动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我并未操之过急,也没不屑一顾,而是给予及时的支持,这是关键所在。所以,当他们在用树枝、石块等物玩时,他们是在用活泼好动的双手去探索。因此,我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可操作的道具,支持他们动手,使他们自主获取知识。尤其在孩子知道这是蚯蚓洞,对蚯蚓是活是死有争议时,我再次适度的给予引导和回应,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在教室里生成出了一个“科常角”,给孩子们创造了自我探索的机会,他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上网查询,知道了蚯蚓的绝招——再生,农民的宝贝——松土改良土壤,人类的朋友——提供营养等知识。
孩子们通过这次活动,获得了理性知识。研究“洞洞”其实是一个自主活动,教师只有重视幼儿的兴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潜在的可能性,给予幼儿自我发展的机会。所以说,这也是一种培养幼儿自我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一活动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对幼儿今后生成学习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