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不同观念下的区角活动讲评
如个别幼儿回答时,教师没有用同一尺度来“量”孩子,不会单单只请能力好的孩子,而是对于平时胆小、能力弱的孩子也给予机会,并根据孩子讲的情况以及进步的因素让孩子看到希望,激发他们跳一跳摘到更高“苹果”的欲望,以此不断鼓励孩子不同程度的向前发展。
案例一:
以教师为主的讲评活动
大一班的小朋友们正在讲评区角活动,一位小朋友站起来说:“我们玩的是编花篮,用绳子编......”其他小朋友在下边也开始讲了起来,寒睿说:“我刚才做了一只猫,我还给它戴上蝴蝶结了呢!和老师做得不一样!”她旁边的一位男孩说:“这有什么稀奇的,我在建筑区还搭了一架战斗机呢!我的战斗机上可以安装好多的导弹,敌人来了我们就可以用导弹打他们,我们的导弹用也用不完。”寒睿还想讲,这时陈老师生气了,说:“现在是在听谁说?你们太没礼貌了!”大家马上安静了下来,陈老师又请了其他两位小朋友来介绍,然后说:“刚才这几位小朋友都讲得不错,讲得很好,以后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也讲得这么好。”小朋友们似懂非懂地说:“好。”
案例二:
以幼儿为主体的区角活动讲评
大二班的孩子们在区角活动结束时,林老师请小朋友介绍自己的活动情况。王朝伟小朋友说:“我在计算区玩,我和徐超玩拼花瓣,我们想了一个新的玩法,可好玩了......”小朋友们听了王朝伟的介绍,也都开始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起自己在区角的情况,兴趣十分高,林老师看了看大家,请朝伟坐下,接着对大家说:“刚才大家在讨论什么呢?”张嘉哲站起来说:“我们在讲生活区打毛衣的事。”其他的小朋友听了,也都说起自己玩区角的情况,林老师做了一个停的手势说:“好,现在就请大家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刚才是在哪个区玩的?是玩什么?有没有遇到困难?”孩子们一听就又马上兴致勃勃的展开了话题。林老师轻轻地走到孩子们的身边,蹲下身去聆听他们讲的话,偶尔插上一两句或提上一两个问题,引导孩子们去回答。
大约讲了两分钟后,林老师集中了大家的注意力,说:“刚才听大家都说了自己玩的情况,现在,谁来说说?”张嘉哲小朋友马上举手站起来说:“我在生活区打毛衣,可是每次(棒针上的线环)都会掉了,织不起来。”林老师问:“谁能想个办法不让棒针上的毛线掉了呢?”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着自己的意见。最后大家一致认同:织好的每一针用手先抓住,不让它滑出来,然后用食指拉线再织。嘉哲的问题解决了,高兴的笑了。平时胆小的林文俊小朋友悄悄地举起了手,林老师微笑着请林文俊小朋友来说。文俊看了看老师,小声地说:“我(们)是玩棋的,他走一步,我走一步,我赢了。”他停了下来,似乎讲完了。以往其他很多孩子也出现这种情况,针对自己的区角活动情况讲述不清。林老师先表扬了文俊的进步并示意他坐下,然后以此为话题问:“小朋友,刚才我们听了文俊的介绍,大家觉得讲得好吗?为什么?”诗伯说:“讲得好,因为他勇敢起来了”。林老师肯定了诗伯的话,又问:“他的介绍让你们知道他和谁玩吗?是怎么玩的呢?”小朋友都说不知道,这时,有很多小朋友都起来评价了文俊的话,陈理惠小朋友说他没有讲在哪里玩;王子耀小朋友说他没有说清楚和谁玩;刑诗晗小朋友则说他没有说怎么玩,玩什么棋等等。林老师对大家的评价都给予了肯定。